食管癌的挑战与研究突破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每年全球新发的食管癌病例中,有一半发生在中国。食管癌通常起病隐匿,超过50%的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就已出现转移。目前,尽管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为治疗提供了一些希望,但患者的预后依然不理想,5年生存率仅为20%左右。因此,深入探讨食管癌转移机制,找出新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新发现:GPR116阳性周细胞促进食管癌转移
最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李斌教授等人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多所医院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Genetic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食管癌转移机制的重要研究论文。通过结合食管癌患者的单细胞多组学和空间转录组学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特殊的免疫抑制性GPR116阳性周细胞,这些细胞在食管癌转移和免疫逃逸中起着重要作用。
GPR116阳性周细胞的发现与分析
为了探索食管癌转移的潜在机制,研究团队收集了转移性与非转移性食管癌患者的原发肿瘤和健康组织样本,并通过多种单细胞技术(包括scRNA-seq、snRNA-seq等)对肿瘤微环境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周细胞、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显著改变,且这些细胞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细胞相互作用分析表明,在转移性癌症患者中,周细胞与上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增强,表明周细胞可能是促进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信号源。进一步研究发现,GPR116阳性周细胞在转移性癌症患者中的比例显著增加,这些细胞的高表达与较短的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
GPR116阳性周细胞如何促进食管癌转移?
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了GPR116阳性周细胞如何促进癌细胞转移。分析发现,GPR116阳性周细胞分泌的EGF样域蛋白6(EGFL6)在肿瘤微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EGFL6通过与癌细胞表面的整合素β1结合,激活NF-κB通路,促进食管癌细胞获得转移能力。
此外,临床数据也表明,EGFL6的高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且EGFL6在血清中的水平可以作为区分食管癌患者与健康个体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免疫逃逸与治疗新机遇
GPR116阳性周细胞不仅促进癌细胞转移,还能帮助癌细胞逃逸免疫监视。研究发现,GPR116阳性周细胞通过三种机制促使食管癌免疫逃逸:首先是促进调节性T细胞扩增;其次是诱导CD8阳性T细胞的耗竭;最后是上调肿瘤细胞的PD-L1表达。这些免疫逃逸效应可以通过抑制整合素β1的单克隆抗体得到缓解。
临床前研究:整合素β1抑制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应用
研究人员还发现,整合素β1抑制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联合使用能够显著抑制食管癌的原发性肿瘤进展和远处转移,并且安全性良好。这表明,整合素β1抑制剂与PD-1抑制剂的联合治疗为食管癌提供了新的治疗前景。
研究前景与临床意义
这一发现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特别是EGFL6的血清水平。此外,靶向整合素β1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可能为食管癌患者带来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预计将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并推动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