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梗阻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肠道内容物突然停止或减少通过肠道的一种急性病状
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与肠粘连、腹部肿瘤压迫、疝、炎性肠病、肠套叠、肠扭转、腹膜炎及肠系膜血管栓塞等原因有关
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
定义
急性肠梗阻是指肠道机械性(器质性)或动力性(功能性)原因阻碍消化道内容物正常通过的常见急腹症之一。
急性肠梗阻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常伴有水电解质失衡、酸碱失衡、感染、脓毒血症等表现,严重时可引起多器官功能紊乱、休克甚至死亡。
分型
按梗阻原因分类
机械性肠梗阻:最为常见,肠壁本身、肠腔内或肠管外的各种器质性病变造成肠腔狭窄或闭塞,致使肠内容物通过受阻 。
动力性肠梗阻:各种原因导致肠壁肌肉失去蠕动能力,肠壁本身并无病变。动力性肠梗阻又分为:
麻痹性肠梗阻:又称无动力性肠麻痹,因感染、中毒、腹部手术等原因导致肠壁平滑肌收缩障碍,肠内容物无法推出。
痉挛性肠梗阻:因肠壁平滑肌痉挛,使肠内容物无法推出。
血运性肠梗阻:由于肠系膜血管病变引起肠壁缺血,继而引起蠕动障碍造成。
按肠壁血供情况分类
单纯性肠梗阻:仅有肠腔阻塞而无肠壁血供障碍,多见于肠腔内堵塞或肠外肿块压迫。
绞窄性肠梗阻:因肠系膜血管或肠壁小血管受压、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等引起肠壁血供障碍,可见肠坏死或穿孔。
按梗阻部位分类
高位小肠梗阻:通常发生于空肠段。
低位小肠梗阻:通常发生于回肠段。
结肠梗阻:又称为闭袢性肠梗阻,多发生于左侧结肠,以乙状结肠或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多见。
按梗阻程度分类
完全性梗阻。
不完全性(或部分性)梗阻。
发病情况
急性肠梗阻是急诊外科的第三位常见死亡原因,近20年内的发生率并未有明显改善。
近年来,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呈升高趋势。我国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率由60年代的51%上升到80年代的67.2%。
一项基于美国SEER数据库的研究显示,结直肠肿瘤合并肠梗阻的发病率已经由1992~1996年间的38.3%降低至2006~2009年的24.0%。
过去30年,由于选择性预防性疝修补术的广泛开展,由疝所导致的肠梗阻发生率已经由过去的30%降至15%。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