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指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狭义指感染支原体后发病
多数仅以低热、疲乏起病,也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肺炎支原体入侵人体
早期用抗生素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定义
当机体感染了肺炎支原体后,就被称为肺炎
支原体感染,包括隐性感染和发病,这也是广义上的定义;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疾病称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性疾病,如
支原体肺炎。
但日常中常将肺炎支原体感染默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性疾病,这也是狭义上的定义,本词条也以此定义作为介绍重点。
肺炎支原体感染性疾病包括肺内外多种病变,肺内病变通常引起以间质性病变为主的急性肺部炎症。
发病情况
感染率
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通常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约占非细菌肺炎的1/3,占成人肺炎的15%~18%,仅次于链球菌肺炎。
在美国近期的一项调查中,肺炎支原体肺炎是5岁以上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最常见的细菌,约占15%。
约20%的肺炎支原体感染为隐性感染,也就是没有临床症状。
疾病分布
夏秋季节多见。
青少年多见。
致病原因
传染源
肺炎
支原体感染由肺炎支原体入侵人体引起感染,发病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具有较弱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者气溶胶传播,健康人吸入了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口、鼻分泌物而感染,有可能引起小范围内流行传播。
发病前2~3天、发病期间、发病3~5周内,鼻、咽、喉、气管分泌物都可以检测出肺炎支原体,其中发病阶段的前4~6天传染性最强。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5~30岁人群发病较多,以10~19岁青少年最多见。
发病可刺激人体产生抗体,50岁以上人群大多有抗体,能够降低再次感染的风险,但是不能杜绝再次感染。
诱发因素
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导致发病。
发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入侵呼吸道后,首先借助表面蛋白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神经氨酸受体黏附,并移动到纤毛的基底部位,使支原体免受纤毛系统的清除和逃避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肺炎支原体通过诱导免疫损伤及释放毒性代谢产物如
过氧化氢(H
2O
2)和超氧化物等,引起支气管、细支气管黏膜层破坏,纤毛运动减弱甚至消失,并可累及间质、肺泡壁等,出现一系列症状。
肺炎
支原体感染后,不会立即出现症状,可能会有潜伏期2~3周,起病缓慢。
主要症状
典型症状
症状主要为发热、咳嗽、乏力、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
一般为中等度发热,少数人不发热或者出现
高热。发热可持续2~3周,体温恢复正常后可能仍有咳嗽。
咳嗽多为发作性干咳,夜间明显,也可产生脓痰。
肺外表现
更为常见,可能会造成多个系统的损害。
耳鼻损害:可能出现鼻部、耳部疼痛。
消化系统损害:如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
并发症
病情一般较轻,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也相对较少。
就医科室
呼吸内科
出现明显咳嗽、
咳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可以到呼吸内科及时就医。
感染内科
急诊科
若出现
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等症状,应该及时到急诊科就诊,或者呼叫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口服退热药物或抗生素,以免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高热患者可先采取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时,常需拍摄胸部X线或胸部CT,故应避免穿着含金属材质的衣服,已怀孕或备孕者应及时告知医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鼻塞、流涕?鼻涕什么颜色、性质?
是否有咳嗽?咳嗽多久了?
有没有痰?痰是什么样的?
还有其他的不舒服吗?
症状持续多久了?有没有能加重或缓解的因素?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受凉或劳累?
发病前是否接触过感冒、发热患者?
是否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需综合临床症状、X线影像学表现及血清学检查结果作出诊断。
病史
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接触史,在家庭或集体中出现呼吸道感染伴肺炎流行时,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意义。
临床特征
发病缓慢,发热、乏力、阵发性刺激性咳嗽,无痰或有少量黏液痰,肺部体征不明显,偶有
湿啰音,而肺部X线所见病变显著。或在上述表现基础上出现出血性
疱疹性耳
鼓膜炎,可疑诊为肺炎支原性肺炎。
病原学检查
血清
冷凝集试验阳性对诊断有参考意义。病程10天后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或其他血清学试验阳性是诊断的较重要依据。
单克隆抗体免疫印迹法(MAIA)检测痰或咽拭子中肺炎支原体蛋白抗原,或PCR检测肺炎支原体核酸阳性可作为确诊的重要参考。
影像学检查
胸片和胸部CT都可显示肺部病变的不同影像改变。
早期为肺纹增多及网织状阴影,其后发展为斑点或片状,均匀或不规则模糊阴影,肺门部较致密,向外逐渐变浅而呈扇形分布。
多为一叶受累,左下叶最多见,少数呈多叶病变。可有少量
胸腔积液。
鉴别诊断
本病早期表现并无特异性,合并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时表现更为复杂,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病毒性肺炎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SRAS、EBV、CM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早期表现与肺炎支原体肺炎相似。
但病毒性肺炎症状常较轻,起病可急可缓,可
高热或低热。
鉴别的关键是进行病原学检查。
2.军团菌肺炎
军团菌炎症表现为咳嗽、发热、肌肉疼痛等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甚至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确诊有赖于痰培养或支气管分泌物等检查阳性,血清学检测军团杆菌抗体有诊断的参考意义。
3.过敏性肺炎
出现发热、咳嗽等表现时与肺炎支原体肺炎相似。
但过敏性肺炎为肺泡短暂性
变态反应表现;肺部X线影像学检查显示一过性、游走性炎症浸润样改变,常1周左右消失;外周血
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可达10%~70%),IgE可以增高等。
结合流行病学史或药物使用史,以及肺炎
支原体感染指标均为阴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目的:治愈疾病,控制或缓解症状,防治并发症。
治疗原则:根据感染患者的年龄、严重程度等,尽早使用合适的抗生素,同时给予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
注意隔离,进行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卧床休息,居室保持空气流通。
适当补充蛋白质,如牛奶、瘦肉、鱼、鸡蛋等。
适当多饮水。
保持呼吸道通畅。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病原治疗
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故而对干扰膜蛋白和胞质蛋白合成的
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
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
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的治疗作用是大环内酯类药物最强者。
孕妇及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
应该尽早用药,治疗过程中注意防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对症治疗
痰液较多,可使用祛痰药物,如溴己新。
其他药物
病情严重者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例如
甲泼尼龙;还可能使用丙种球蛋白。
治愈情况
不论是否经过治疗,都有再次感染的风险。
未治疗
青壮年、无基础病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部分年老体弱、有基础病患者,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可致患者死亡,但死亡率比较低。
治疗后
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
预后因素
酗酒、吸烟、高龄、免疫抑制状态等可导致预后变差。
危害性
病毒感染可经飞沫传播,有可能造成群居性发病。
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鼻塞、咳嗽、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工作和生活。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应尽量避免与小儿、老年人、孕产妇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密切接触。戴口罩,咳嗽时遮住口鼻,防止传播。
发热期间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待发热消退后,可逐渐恢复活动。发热时可以用温水擦浴、毛巾冷敷等帮助降低体温,定期测量体温。
保持良好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劳累、熬夜。
房间注意通风,同时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冷空气等刺激,防止受凉。
如果已经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足量定时用药,并按时复诊,不要因为症状减轻而自行停止用药,避免复发。
饮食管理
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饮食宜清淡,多补充蛋白质、蔬菜、水果。
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戒酒、浓茶和咖啡,避免生蒜、生姜、辣椒、咖喱等。
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者少喝含糖饮料。
戒烟
严格戒烟,避免接触“二手烟”。
病情监测
注意测量体温。
咳嗽等症状有无减轻,如咳嗽频率减少,痰量减少;呼吸频率是否有增快。
活动耐量有无下降。
随诊复查
定期随诊可了解病情变化及恢复情况。一般治疗2周后复查胸部CT。
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
如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须及时就诊。
预防
大部分的肺炎无法完全预防,但适当的防护可以减少发病的几率。
外出时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避免人群聚集,勤洗手,不共用杯子、餐具等。
适量运动,建议多进行如慢跑、游泳、快走、瑜伽、广场舞等有氧运动,改善体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