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涎腺型肿瘤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是一组主要起源于气管和支气管壁小涎腺的肿瘤
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喘息等症状
病因不明,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
诊断一旦明确应尽早开始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定义
肺涎腺型肿瘤是一组主要起自气管和支气管壁小涎腺的肿瘤。
涎腺又称唾液腺,分为大唾液腺和小唾液腺,大唾液腺有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小唾液腺主要分布在口腔、副鼻窦以及支气管等处黏膜下。
本病的组织学特征与涎腺肿瘤类似,发病率较低。
分型
根据是否原发于肺组织,可分为原发性肺涎腺型肿瘤和继发性肺涎腺型肿瘤。
原发性肺涎腺型肿瘤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1 年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本病可有以下分型。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
低级别ACC具有良好的预后,高级别MEC的表现与其他非小细胞癌相似。
由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细胞成分组成,排列成筛状、管状和实体3种结构,其中筛状结构最常见,也是诊断的重要形态学线索。
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
这种类型可进一步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类,预后相对较好。
低级别MEC包含黏液细胞、表皮细胞和中间细胞3种细胞成分,呈囊腺样和实性巢团结构,核分裂象和细胞异型性不明显。
高级别MEC主要由不典型的表皮细胞和中间细胞组成,黏液细胞则多少不定,以实性巢团结构为主,伴有易见的核分裂象和显著细胞异型性。
上皮肌上皮癌(myoepithelioma carcinoma,EMC)
肺原发 EMC 临床非常罕见,是一种具有双相形态的低度恶性上皮肿瘤,临床上表现通常为惰性,罕见转移病例。由梭形、透明或浆细胞样的肌上皮细胞和立方形导管上皮细胞组成。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
肿瘤由导管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及粘液软骨样基质构成。大部分PA为良性肿瘤,恶变者罕见。
其他
其他少见类型还有玻璃样变的透明细胞癌和肌上皮瘤和肌上皮癌。
继发性肺涎腺型肿瘤
指其他部位的涎腺型肿瘤转移至肺部,如腮腺、颌下腺等。
发病情况
原发性肺涎腺型肿瘤是一组罕见的肺部肿瘤,占肺原发肿瘤不足1% [1]
其好发于气管及支气管,可以是中央型或周围型,左肺下叶发生率较高。
原发性肺涎腺型肿瘤中,临床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MEC和ACC。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