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侵入肺部引起感染
以咳嗽、咳痰、发热等多见,也可无症状
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感染
以积极抗感染治疗为主
定义
肺部细菌感染指由细菌直接侵入肺部,既包括感染引起
细菌性肺炎。
但是,对于感染后未发病的患者,一般较难诊断,对人体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因此,本文将主要论述感染后导致疾病的情况。
分类
按照感染环境可分为院外感染、院内感染。
院外感染
也称社区获得性感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在医院外感染的肺部炎症,另一种是在潜伏期发生细菌感染,但在入院后发病的肺部炎症。
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
院内感染
指在入院超过48小时后在医院内新发生的
肺部感染,并且需要满足两个前提。一是病人住院期间没有使用有创机械通气,二是入院时患者不处于病原感染的潜伏期。
导致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包括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致病原因
引起肺部细菌感染的致病菌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
诱发因素
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受凉、过度劳累、淋雨、醉酒后、上呼吸道感染等。
高危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
如大量吸烟、经常熬夜、酗酒、工作环境接触大量粉尘或烟尘等。
伴有基础疾病者
如慢性阻塞性肺病、
心力衰竭、
肿瘤、糖尿病、尿毒症、神经系统疾病等。
免疫功能低下者
如久病体衰、大型手术、应用免疫抑制剂和
器官移植等。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人体肺部不存在细菌,发生肺部细菌感染常取决于两个因素:病原体和宿主因素。
如果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宿主呼吸道防御和全身免疫功能受到损害,较易发生
肺部感染。
病原体感染方式有空气吸入、随血液或淋巴循环流经肺部、邻近感染部位的蔓延、上呼吸道定植菌的误吸等。其中,上呼吸道定植菌是正常人上呼吸道黏膜表面及其分泌物含有的微生物。
病原体直接抵达下呼吸道后,滋生繁殖,引起肺泡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肺泡内纤维蛋白渗出及细胞浸润。
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差别较大,多表现为发热、咳嗽、
咳痰等,隐匿性感染者可无明显不适。
主要症状
发热
发热前常伴有怕冷、寒战,之后可出现
高热,一般腋下温度可超过38.5℃,经积极抗细菌感染治疗后可有较好疗效。
少数体质较差者,尤其老年人,可无明显发热。
咳嗽、咳痰
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咳嗽。
痰液常较黏稠,可呈白色、黄色,甚至出现脓性痰或血痰。
胸痛
部分病人也可出现胸痛,一般因剧烈咳嗽牵拉胸部肌肉所致,或者因细菌感染侵及胸膜,引起
胸膜炎。
呼吸困难
病变范围大者可有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在张开嘴巴、端正坐立时,才能相对顺畅地呼吸,还可能出现口唇颜色发紫等。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大汗、全身酸痛等。
并发症
脓胸
病原菌侵入肺部后产生脓性分泌物,形成化脓性感染,导致
脓胸。
感染性休克
患者表现为发病急骤伴高热,少数患者体温也可不升高;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血压无法测量,脉搏减弱;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提示病情危重。
菌血症
细菌从肺部进入血液可导致菌血症,轻微者不会出现症状,或仅引起轻微炎症反应,但严重者可能会高热,甚至有可能引起其它器官感染或衰竭。
其他
如果肺部细菌感染比较严重,也有可能引起心肌炎、呼吸衰竭等。
就医科室
呼吸内科
出现咳嗽、
咳痰、发热等不适时,建议及时到呼吸内科就诊。
急诊科
出现大咯血、呼吸困难、意识不清、高烧不退等情况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者拨打120急救电话。
儿科
14周岁以下的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可以先到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对于可疑的肺部细菌感染患者,常需要拍摄胸部X线片或胸部CT,故应避免穿着含金属材质的衣物,已怀孕或准备怀孕者须及时告知医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咳嗽,咳嗽多久了,什么样的咳嗽?
是否有痰,痰液是什么颜色,能不能咳出来?
有没有发烧,体温变化是怎样的?
有没有胸痛、胸闷或者其他不舒服?
上述不适在什么情况减轻或者加重?
病史清单
近期有没有淋雨或者大量饮酒?
是否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是否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胸部CT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肺部细菌感染的诊断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相关资料综合分析。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
有粉尘或烟尘等工作环境、吸烟、上呼吸道感染等高危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者。
临床表现
症状
出现咳嗽、
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或血痰,伴或不伴胸痛。
病变范围大者可有呼吸困难、呼吸窘迫。
大多数病人有发热。
体征
早期肺部体征无明显异常。
重症者可有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嘴唇颜色发紫等。
肺实变时有典型的体征,如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和支气管呼吸音等,也可闻及湿性啰音。
并发
胸腔积液者,患侧胸部叩诊浊音,语颤减弱,呼吸音减弱。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
中性粒细胞占比一般可增高;出现明显增高或明显降低时,一般提示感染较重。
细菌感染时,C-反应蛋白多增高。
降钙素可升高,在抗感染治疗有效时,可迅速下降。
细菌学检查
可行痰液、胸腔积液、血和肺穿刺物培养及药敏试验,对于明确感染病原菌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肺功能检查
对于检测呼吸道的通畅程度、肺容量的大小,了解肺部的功能性变化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
在肺炎早期,病变以充血、渗出为主,X线对这种病变的反应不太敏感,因此在早期存在漏诊的可能。
肺炎发展到中期,X线主要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致密影,其间可见充气透亮的支气管影像。
胸部CT
CT对肺部病变较X线更为敏感,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肺部炎症、渗出、纤维化等情况。
肺部感染的CT检查常表现为散在的、片状的密度增高影像。
鉴别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都可以出现咳嗽、咳痰和发热等症状。
但上呼吸道感染无肺实质浸润,胸部X线检查可鉴别。
肺癌
多无急性感染中毒症状,有时痰中带血丝,血白细胞计数不高。
肺癌可伴发阻塞性肺炎,经抗菌药物治疗炎症消退后
肿瘤阴影渐趋明显,或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有时出现
肺不张。
CT、MRI、支气管镜和痰液脱落细胞等检查有助于鉴别。
肺血栓栓塞症
多有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如
血栓性静脉炎、心肺疾病、创伤、手术和肿瘤等病史,可发生
咯血、晕厥,呼吸困难时较明显。
X线胸片示区域性肺血管纹理减少,有时可见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
非感染性肺部疾病
还需排除非感染性肺部疾病,如
间质性肺炎、
肺水肿、肺不张和
肺血管炎等。
治疗目的:控制感染,减轻症状,避免疾病进展。
治疗原则:抗感染治疗是
肺部感染治疗的关键环节,包括经验性治疗、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治疗应尽早进行,一旦怀疑为肺部感染即应马上给予首剂抗菌药物。
一般治疗
生活干预
戒烟。
注意休息,身体允许时适当运动。
饮食
保证热量和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吸氧
鼻导管给氧时,吸入的氧浓度一般为28%~30%。
排痰护理
患者家属或者陪护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排痰护理,如进行拍击胸背部、体位引流等。
呼吸道隔离
对于部分有呼吸道传染性病原体的患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如佩戴口罩、单独病房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菌药物
用药选择
青壮年和无基础疾病的肺部细菌感染病人,比较常用的药物是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
哌拉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如
头孢拉定、
头孢氨苄)等。
老年人、有基础疾病需要住院的病人,常用呼吸氟喹诺酮类药物,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如
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或厄他培南等。
对于特殊细菌感染,如肺结核,需要规范使用
异烟肼、
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药物治疗。
在用药前,也应该进行
痰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等结果出来以后,可以酌情决定是否调整抗生素。
疗程
抗感染治疗一般可于热退2~3天且主要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后停药,但疗程应视病情严重程度、缓解速度、并发症以及不同病原体而异,不必以肺部阴影吸收程度作为停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通常轻、中度病情病人疗程5~7天,重症以及伴有肺外并发症病人可适当延长抗感染疗程。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或厌氧菌等容易导致肺组织坏死,抗菌药物疗程可延长至14~21天。
化痰药
痰液较多时,一般不需要止咳,否则不利于痰液咳出。
其他治疗
对于呼吸困难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
对于高热者,当体温超过38.5℃时,可积极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拭腋窝、大腿根部、脖子等部位。必要时可联合退烧药,如布洛芬片、
对乙酰氨基酚片等。
治愈情况
未治疗
只有部分感染轻微、身体素质较好的人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可能会自愈,多数
肺部感染患者若不治疗,可能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治疗后
肺部细菌感染大多可以治愈,部分病人因耐药性、治疗不及时等原因而导致治疗效果差,预后较差。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病死率为15%~20%,幼儿和老年患者的预后差。中毒性休克的病死率约为10%。
克雷伯菌肺炎的病死率仍高达54%。免疫低下、
菌血症、白细胞减少和老年患者的预后更差,预防和早期诊断、治疗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预后因素
肺部感染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以下因素常导致预后不良。
致病菌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
感染菌株的致病力强大。
患者的基础状态差。
肺部感染病变范围大。
诊治不及时。
吸烟、高龄、免疫抑制等。
危害性
肺部感染者可出现
高热、咳嗽、
咳痰等不适,常可影响工作和生活。
重症的肺部感染可能会导致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肺部细菌感染在痊愈后大多不会在肺部遗留损伤,结构和功能都可恢复正常,但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可能导致肺组织坏死、变性,遗留肺部空洞或纤维化。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戒烟。
部分细菌感染有一定的传染性,患者应佩戴好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劳累,适当运动。
养成良好的排痰习惯,可通过俯卧位辅助排痰,或家属辅以拍背。
饮食管理
清淡饮食、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较高的食物。
病情监测
监测体温,出现发热时及时就诊。
观察症状变化,若出现呼吸困难、心慌、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不适,要立即就医复诊。
观察痰液变化,若出现脓痰,应该就诊。
随诊复查
用药过程出现不适或服药1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需及时就医复查。
停药1周后建议复查。
复查项目如血常规、胸部X线、胸部CT等。
预防
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减少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
对年龄大于65岁或不足65岁,但有心血管疾病、肺疾病、糖尿病、酗酒、肝硬化和免疫抑制者可接种肺炎疫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