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一种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
典型表现是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及高钙血症等
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辐射及化学因素等相关
无症状者暂不需要治疗,有症状者需接受药物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定义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
本病是血液系统第二常见的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
疾病类型
临床分型
多发性骨髓瘤按照有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和是否需要治疗分为:
有症状(活动性)骨髓瘤。
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
M蛋白分型
根据免疫球蛋白分型,可以分为IgG型、IgA型、IgD型、IgM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进一步可根据M蛋白的轻链型别分为κ型和λ型,共计14种。
IgG型
最常见,占50%~60%,有4种亚型。
易感染,但高钙血症和淀粉样变较少见。
IgG3亚型易导致高黏滞综合征。
IgA型
约占20%,高钙血症明显。
发生淀粉样变,出现凝血异常及出血倾向机会较多,预后较差。
IgD型
少见,瘤细胞分化较差,易并发浆细胞性白血病
几乎100%发生肾损害,生存期短,预后差。
IgM型:国内少见,易发生高黏滞血症雷诺现象
轻链型
占20%,80%~100%有本周蛋白尿。病情进展快。
骨质破坏严重,易发生肾衰竭和淀粉样变性。预后很差。
IgE型:很罕见。
不分泌型
占1%以下,多见于年轻人。
血与尿中均无M蛋白,骨髓中幼稚浆细胞增多,有溶骨改变或弥漫性骨质疏松。
发病情况
发病率:我国尚缺乏确切的多发性骨髓瘤的流行病学数据,估计年发病率为(1.0~2.5)/10万,估计每年首诊确诊的患者达到2.7万例。
好发人群:多发性骨髓瘤主要见于老年人,诊断时半数患者年龄超过65岁,75%的患者诊断时超过55岁,40岁以下患者只占约2%。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