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离子(Na+)<135 mmol/L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临床表现因具体类型而异,可能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手足麻木、嗜睡等
可能由某些疾病、使用特定药物、饮食等引起
以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
定义
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离子<135mmol/L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血清钠浓度与体内总钠量、水量等有关,血清钠浓度降低并不完全说明体内总钠量减少。
血清钠离子的正常值为135~145mmol/L。
钠离子是细胞外液(包括组织间液和血液等)的主要阳离子,主要作用是保持细胞外液血容量、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以及维持肌肉、神经正常应激性等。
分类
根据血钠浓度分类
轻度低钠血症:血钠130~135mmol/L。
中度低钠血症:血钠125~129mmol/L。
重度低钠血症:血钠<125mmol/L。
根据血渗透压分类
低渗性低钠血症:血浆渗透压<280mmol/L,是最常见的低钠血症;根据细胞外液容量情况,可进一步分为低容量性、等容量性和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细胞外液量分别为减少、正常和增多。
等渗性低钠血症:血浆渗透压280~295mmol/L。
高渗性低钠血症:血浆渗透压>295mmol/L。
根据发生时间分类
急性低钠血症:发病时间<48小时者。
慢性低钠血症:发病时间≥48小时者,如果不能确定存在时间,在排除可能引起急性低钠血症的原因后,可考虑为慢性低钠血症。
根据发病机制分类
缺钠性低钠血症:又称
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和钠总量都减少,钠丢失量多于失水量。
稀释性低钠血症:即水过多或
水中毒,细胞外液量增加,钠总量可正常或增加,细胞内液和血清钠浓度降低。
转移性低钠血症:钠从细胞外移入细胞内,钠总量正常,细胞内钠增多,血清钠浓度下降,较为少见。
特发性低钠血症:又称消耗性低钠血症,多见于恶性肿瘤、肝硬化晚期、营养不良、年老体衰及其他慢性疾病晚期,可能是因细胞内蛋白质分解造成渗透压降低,水从细胞内移入细胞外导致。
脑耗盐综合征:由于损伤导致相关神经联系中断,出现渗透性利尿,血钠、氯、钾降低,尿中含量增高。
根据临床症状分类
轻度症状低钠血症:任何程度的血钠降低,伴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性格改变、抑郁等轻度低钠血症症状。
中度症状低钠血症:任何程度血钠降低,伴恶心(无呕吐)、意识模糊、头痛等中度低钠血症症状。
严重症状低钠血症:任何程度的血钠降低,伴呕吐、心脏呼吸窘迫、嗜睡、癫痫、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
发病情况
老年人、住院者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整体较高:≥60岁者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是13~60岁人群的2.54倍,住院者中低钠血症发病率可达15%~30%。
致病原因
某些疾病、使用特定药物、饮食等多种因素,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引起低钠血症。
疾病
肺结核、
肿瘤、肝硬化、营养不良、饥饿等,可因消耗或摄入不足导致低钠血症。
使用特定药物
大量使用排钠利尿药,如
呋塞米、
依他尼酸、噻嗪类药物等,可导致钠丢失过多。
大量使用甘露醇等药物,可使细胞内液外渗,造成细胞外液稀释出现低钠血症。
不恰当的输液也可导致低钠血症。
饮食
饮水过多可导致血液稀释,发生低钠血症。
长期低钠饮食,钠摄入不足也可发生低钠血症。
其他
浆膜腔穿刺导致大量液体丢失可引起低钠血症。
发病机制
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离子浓度低于正常值,疾病、药物、饮食及其他因素,可以通过以下机制造成低钠血症。
钠丢失过多
钠存在于液体中,因此一般伴随着液体丢失或排出。
有的液体中钠浓度含量较高(如汗液),丢失时钠丢失的比例高于水,就会发生低钠血症。
细胞外液稀释
细胞内的水移入细胞外液,或通过饮食、注射等摄入过多的水,都可导致细胞外液稀释,从而发生低钠血症。
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都可引起细胞内的水移入细胞外液。
摄入不足
如果钠摄入不足,体内钠总量减少,可发生低钠血症。
其他
机体缺钠时,钠从细胞外移入细胞内,导致
血清钠减少,细胞内钠增加,总钠量正常或增加。
下视丘或
脑干损伤时,可导致下视丘与肾脏的神经联系中断,远曲小管出现渗透性利尿,血钠降低。
低钠血症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症状严重程度与血钠浓度和下降速度有密切关系,急性低钠血症的症状大多比较明显,有原发病者还可出现原发病的症状。
主要症状
轻度症状
可表现为疲乏、头晕、手足麻木、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性格改变、抑郁等。
中度症状
恶心(不伴呕吐)、视物模糊、走路不稳、起立时易晕倒、意识模糊、头痛等。
尿量明显减少。
严重症状
并发症
低容量性休克
如果体液大量丢失,血容量明显减小,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可表现为站立时眩晕、四肢厥冷等。
皮下水肿
如果体液量明显增多,液体可在组织间隙聚集,导致皮下水肿,表现为皮肤肿胀、弹性差,用手指按压可出现凹陷。
脑水肿、脑疝
体液量明显增加并出现渗透压降低时,细胞外液的中的水可移入细胞内,脑部可发生
脑水肿。
肾前性氮质血症
如果血容量减少,血压可降低,肾脏血流量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发生肾前性
氮质血症。
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
慢性低钠血症者如果过快、过度纠正,可能会引起神经脱髓鞘性病变。
就医科室
内分泌科
出现不明原因的疲乏、手足麻木、恶心、呕吐等症状,尤其是之前长期低钠饮食或有导致低钠血症的基础疾病,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当有
肌肉痉挛性抽痛、癫痫发作、昏迷等症状时,建议立即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为了方便医生检查,女士尽量不要穿连衣裙。
如出现呕吐情况,可以用手机将呕吐物进行拍照保存,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不明原因的疲乏、手足麻木、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性格改变?
是否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起立时易晕倒、意识模糊?
上述症状是否反复发作?
病史清单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疾病?
是否有长期节食、营养不良的情况?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化验检查:血电解质、尿电解质、血浆渗透压、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血脂
影像学检查:心脏超声、
腹部超声、颅脑CT、颅脑磁共振成像、腹部CT
其他检查:心电图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渗透性利尿药:甘露醇、山梨醇
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
托伐普坦、利伐普坦、莫扎伐普坦
诊断依据
低钠血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还可以帮助排查病因、明确重要器官情况。
病史
可能有严重呕吐、反复腹泻、长期连续使用排钠利尿药等情况。
临床表现
症状
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看东西模糊、嗜睡等症状。
体征
体格检查可发现腱反射减弱等表现。
血容量降低者可出现血压下降、皮肤弹性下降等脱水体征。
血容量增加者可出现体重增加、皮肤苍白湿润等水过多体征。
实验室检查
血电解质分析
可以明确血清钠离子浓度,如果血钠浓度<135mmol/L,则可明确诊断。
血浆渗透压检查
可以帮助判断低钠血症的具体类型,包括低渗性、等渗性和高渗性。
血常规
根据血细胞技术、
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可以判断血容量情况。
脱水者以上指标可升高;
水中毒者以上指标可降低,还可出现红细胞平均容积增加。
尿电解质分析
其他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生化、尿常规、尿生化、
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血浆脑钠肽等,可以帮助排查基础病因。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主要帮助了解各器官情况,排查病因,常用的有心脏超声、
腹部超声、颅脑CT、颅脑磁共振成像等。
对于可能发生
脑水肿或
脑疝者,颅脑CT、颅脑磁共振成像可以辅助诊断和明确病情。
鉴别诊断
低钠血症通过血电解质分析可以明确诊断,一般无须鉴别,重点是通过其他检查明确病因,尤其是排查严重的
高脂血症、高蛋白血症等导致的假性低钠血症。
低钠血症需要明确渗透压、血容量、病因,根据情况采取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等纠正,同时应合理控制纠正速度,积极治疗原发病。
一般治疗
停止或限制水摄入:对于轻度高容量的低钠血症,可能需要暂时禁水或限制饮水量。一段时间后需要检查血钠水平,评估治疗效果;如果血钠水平没有上升,则可能需要利尿药等药物治疗。
调整药物:如果使用排钠利尿药,可以按照医生的要求调整药物。
调整饮食:低容量低渗性的慢性低钠血症及轻度低钠血症者,可以选择高钠饮食,适当增加食物中食盐量。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补液治疗
补液治疗适合低容量低钠血症者,对于高容量低渗性低钠血症者,医生需要谨慎补液。
补液纠正低钠血症时,需要频繁监测血钠水平(2~4小时一次),防止过快纠正低钠血症引起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
利尿药
高容量低渗性低钠血症、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等情况者,可按照医生要求使用利尿药。
通过促进排尿,可以降低血容量,改善症状。
多使用渗透性利尿药,如甘露醇、山梨醇等,也可使用
呋塞米等药物。
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
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包括
托伐普坦、利伐普坦、莫扎伐普坦、考尼伐普坦等。
这类药物可以拮抗精氨酸加压素的作用,提高水清除率,促进尿液排泄。
托伐普坦是常用药,适合明显高容量和正常容量性低钠血症,以及限制水摄入后治疗效果不佳的低钠血症;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渴或口干、尿频或多尿等。
治愈情况
如果一般情况良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可纠正低钠血症。
进展迅速的严重低钠血症病死率较高。
危害性
低钠血症头晕、头痛、嗜睡、昏迷等症状可影响正常生活。
严重的急性低钠血症可加重原有病情,病死率升高。
慢性低钠血症纠正过快可导致严重神经功能损伤,进而危及生命。
低钠血症可能会增加老年人跌倒和骨折风险,诱发各种基础疾病和并发症。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治疗期间按照医生的要求限制饮水或增加食盐摄入量。
如果没有高血压、
心力衰竭等需要限制钠盐的疾病,建议保持正常饮食,避免长期低钠甚至无钠饮食。
适量饮水,不要一次摄入大量清水,因大量出汗等需要补水时,可以选择生理盐水,防止
水中毒。
生活管理
如果有头晕、头痛、软弱无力等情况,应卧床休息,防止跌倒等受伤。
恢复后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度活动。
预防
营养均衡的膳食对健康有益,如果没有医生的建议,不要长期低钠、无钠饮食,甚至禁食。
长期使用排钠利尿药治疗者,以及有
慢性肾衰竭、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者,都应当按照医生要求用药和治疗,并定期复诊,监测血钠水平等,防止低钠血症。
运动时应注意剧烈程度,马拉松、铁人三项等需要耐力的运动期间及运动后可能会发生运动性低钠血症,在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运动中注意合理补充水和电解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