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钠血症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离子(Na+)<135 mmol/L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临床表现因具体类型而异,可能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手足麻木、嗜睡等
可能由某些疾病、使用特定药物、饮食等引起
以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
定义
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离子<135mmol/L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血清钠浓度与体内总钠量、水量等有关,血清钠浓度降低并不完全说明体内总钠量减少。
血清钠离子的正常值为135~145mmol/L。
钠离子是细胞外液(包括组织间液和血液等)的主要阳离子,主要作用是保持细胞外液血容量、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以及维持肌肉、神经正常应激性等。
分类
根据血钠浓度分类
轻度低钠血症:血钠130~135mmol/L。
中度低钠血症:血钠125~129mmol/L。
重度低钠血症:血钠<125mmol/L。
根据血渗透压分类
低渗性低钠血症:血浆渗透压<280mmol/L,是最常见的低钠血症;根据细胞外液容量情况,可进一步分为低容量性、等容量性和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细胞外液量分别为减少、正常和增多。
等渗性低钠血症:血浆渗透压280~295mmol/L。
高渗性低钠血症:血浆渗透压>295mmol/L。
根据发生时间分类
急性低钠血症:发病时间<48小时者。
慢性低钠血症:发病时间≥48小时者,如果不能确定存在时间,在排除可能引起急性低钠血症的原因后,可考虑为慢性低钠血症。
根据发病机制分类
缺钠性低钠血症:又称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和钠总量都减少,钠丢失量多于失水量。
稀释性低钠血症:即水过多或水中毒,细胞外液量增加,钠总量可正常或增加,细胞内液和血清钠浓度降低。
转移性低钠血症:钠从细胞外移入细胞内,钠总量正常,细胞内钠增多,血清钠浓度下降,较为少见。
特发性低钠血症:又称消耗性低钠血症,多见于恶性肿瘤、肝硬化晚期、营养不良、年老体衰及其他慢性疾病晚期,可能是因细胞内蛋白质分解造成渗透压降低,水从细胞内移入细胞外导致。
脑耗盐综合征:由于损伤导致相关神经联系中断,出现渗透性利尿,血钠、氯、钾降低,尿中含量增高。
根据临床症状分类
轻度症状低钠血症:任何程度的血钠降低,伴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性格改变、抑郁等轻度低钠血症症状。
中度症状低钠血症:任何程度血钠降低,伴恶心(无呕吐)、意识模糊、头痛等中度低钠血症症状。
严重症状低钠血症:任何程度的血钠降低,伴呕吐、心脏呼吸窘迫、嗜睡、癫痫、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
发病情况
老年人、住院者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整体较高:≥60岁者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是13~60岁人群的2.54倍,住院者中低钠血症发病率可达15%~30%。
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肿瘤精神疾病患者,以及长期连续使用排钠利尿药(如呋塞米依他尼酸等)等药物者发病风险较高。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