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肝病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肝脏疾病
可出现皮肤瘙痒、黄疸、乏力、粪便恶臭、夜盲、骨痛等症状
可采取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必要时采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或肝移植治疗
原发病治愈后通常预后良好,严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炎可进展为肝衰竭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什么?
定义
胆汁淤积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胆汁不能正常流入十二指肠,在肝内淤积,反流入血,而引起的一系列器质性损害、代谢失调和功能紊乱的肝胆系统疾病。
分类
按照胆汁淤积发生部位分类
肝外胆汁淤积性肝病:间隔胆管、区域胆管、节段胆管、左右肝管、胆总管至壶腹部的病变或阻塞所致。
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肝细胞功能障碍或肝内胆道(毛细胆管、细胆管、小叶间胆管)病变或阻塞所致。
按照发病时间分类
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病:胆汁淤积持续时间未超过6个月。
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胆汁淤积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
发病情况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率目前尚无确切数据。
上海地区调查结果显示,4660例住院慢性肝病患者调查结果显示胆汁淤积总发生率为10.26%,慢性肝病患者胆汁淤积发生率随年龄增加有上升趋势。
胆汁淤积性肝病能治好吗?
胆汁淤积性肝病能否治好与原发病有关。
肝外胆汁淤积性肝病在解除梗阻后,可很快恢复。部分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胆汁淤积性肝病进行抗病毒治疗后可治愈。
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疾病所致的胆汁淤积,经有效药物治疗,可长期缓解或呈进行性发展。如果病情严重,最终均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肝衰竭,预后较差。
胆汁淤积性肝病有什么症状?
早期可无明显不适症状。部分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不适等非特异症状。
随着胆汁淤积加重,可出现胆汁淤积相关临床症状,如黄疸、皮肤瘙痒、脂肪泻等。
慢性者可有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的表现。可出现粪便恶臭、夜盲、骨痛、易出血等表现。男性患者可出现睾丸萎缩、性欲下降、阳痿等表现。
胆汁淤积性肝病吃什么药?
胆汁淤积性肝病药物治疗主要分为针对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病因治疗:熊去氧胆酸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糖皮质激素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酒精性肝病需及时戒酒;病毒性肝炎需进行抗病毒治疗;药物性肝病需及时停止肝损伤药物的使用。
对症治疗:如皮肤瘙痒可用考来烯胺,维生素缺乏需补充维生素,骨质疏松者需补充钙剂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