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胆囊癌指发生于胆囊上皮的恶性肿瘤
可出现腹部不适、黄疸(皮肤巩膜发黄)、发热、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症状
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等高危因素有关
根治性切除手术是唯一有可能治愈胆囊癌的方法
定义
胆囊癌指发生于胆囊上皮的恶性肿瘤。
本病可发生于胆囊的任何部位,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及胆囊管。易发生肝门和肝实质浸润转移。
分型和分类
大体类型
可分为三种。
浸润型:最多见,占80%左右,可分为局部浸润型和弥漫浸润型。
局部浸润型:亦称内生型,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和僵硬。
弥漫浸润型: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和僵硬,呈浸润性灰白色肿块,生长迅速,易侵犯周围组织及器官,如肝脏、胆管及结肠肝曲等。
腔内生长型:亦称外生型,约占15%;肿瘤可呈息肉状、菜花样或结节状突入胆囊腔内,外周浸润少。
混合型: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僵硬及萎缩,可侵犯周围组织及器官,同时向胆囊腔内生长形成肿块。
组织病理学分型
根据WHO 2010年版胆囊癌病理学类型,可分型如下:
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为腺癌。其他还包括腺鳞癌、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神经内分泌来源肿瘤及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等。
部分肿瘤虽属良性病变,但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术后需密切随访。
临床分型
在临床上,根据胆囊癌的起源部位,可分为胆囊底部、体部、颈部的胆囊癌,比例分别为60%、30%、10%。
不同肿瘤部位的进展期胆囊癌,其肿瘤侵犯的器官及组织结构存在差异,预后也存在差异,手术方式和范围应根据肿瘤部位进行相应的调整。
发病情况
我国胆囊癌发病率情况如下:
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
居消化道肿瘤第6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