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类癌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一种少见的大肠肿瘤,有发展成恶性肿瘤的可能
早期多无症状,晚期可有便血、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
尚未十分明确,与遗传、直肠相关疾病、生活方式等多因素相关
根据具体分期,选择手术、放疗、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方式
定义
类癌是一种生长缓慢、处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有恶变的可能,且能够复发和转移,但一般恶性程度较低。
类癌容易发生在肺、胃肠道和胰腺,大肠类癌属于胃肠道类癌。
大肠类癌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具有分泌神经激素的功能,如分泌嗜铬粒蛋白(CgA)、突触素(Syn)等,因此大肠类癌又叫做大肠神经内分泌瘤。
神经内分泌瘤是一种高分化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即肿瘤细胞与正常内分泌细胞相似度比较高,恶性程度比较低,目前“神经内分泌瘤”的说法正在逐渐取代“类癌”。
大肠类癌最容易转移的部位是肝脏。其他常见转移部位包括肠系膜和腹膜。此外,大肠类癌还可能转移到腹膜后淋巴结、卵巢、乳房和锁骨上淋巴结等部位。
在使用生长抑素受体闪烁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检查类癌后,发现类癌骨转移也越来越常见。
分类
根据部位分类
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直肠类癌最常见,阑尾、结肠类癌次之,盲肠和肛管类癌非常少见。
根据分化程度分类
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可将大肠类癌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
根据是否有激素综合征分类
可将大肠类癌分为功能性类癌和非功能性类癌。
根据胚胎起源分类
消化道类癌依胚胎起源可分为前肠、中肠及后肠3种,大肠类癌起源于中肠和后肠。
阑尾、升结肠、横结肠类癌属于中肠类癌,这些部位的类癌5-羟色胺分泌较多,可出现典型的类癌综合征
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类癌属于后肠类癌,这些部位的类癌通常不分泌5-羟色胺,一般不出现类癌综合征。
发病情况
类癌的发病率较低,一般人群中每年每10万人中大约有3.6个人发病。
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更常见。有研究表明直肠神经内分泌瘤平均发病年龄在55岁左右,结肠神经内分泌瘤则在64岁左右。
有55%类癌位于胃肠道,在胃肠道类癌中,直肠约占20%、阑尾约占16%、结肠约占11%,盲肠比较少,肛管类癌比较罕见,近年来直肠类癌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