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猝死前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眼前发黑、眩晕等症状
约90%为心源性猝死,其余则是其他重大急性疾病导致
出现心搏骤停时可以采取电除颤、心肺复苏等方法抢救
有猝死家族史患者猝死率更高
猝死是什么?
定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猝死包括三个要素:
已经死亡:猝死是终结性诊断,只能预防,不能治疗的疾病。
因疾病而死亡:因一切外界因素致死的均不属于猝死,如溺水、车祸、中毒等。
不可预见、突然发生的死亡:患者死前无征兆,无人预测到即将到来的疾病发作。因终末期疾病死亡者不属于猝死。
分类
猝死按照死亡时间分类
瞬间死亡:疾病发作后数分钟内死亡。
非常突然死亡:疾病发作后1小时内死亡。
突然死亡:疾病发作后24小时内死亡。
非突然死亡:疾病发作24小时后死亡。
按照猝死原因分类
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其次还包括器质性心脏病(心脏形态、结构异常)和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
非心源性猝死:包括肺梗死支气管哮喘、脑出血、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主动脉夹层、内源性高血钾等。
发病情况
美国心脏病协会2015年的数据显示,院外心脏停搏者存活率仅为10.6%,其中部分存在神经受损,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心源性猝死,即因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者约占90%;非心源性猝死,即因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约占20%。
心源性猝死年龄发生呈双峰分布,即第一峰发生于出生后6个月(称婴儿猝死综合征),第二峰多发生于45~75岁之间,与冠心病年龄分布相吻合。
猝死的时间分布呈明显生物学节律,即早上六点到中午十二点是猝死高发时段。
存在家族史者发生猝死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
猝死有哪些前兆?
猝死前能感觉到一些症状,具体如下:
发病前几小时到几天,有些患者会感觉到胸闷、气短、疲惫、心悸等症状。
疾病发作时,可能会出现剧烈的胸痛、呼吸困难、突然心慌、持续眩晕等症状。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须立即去医院急症科就诊,及时诊治。
什么人易发生猝死?
冠心病患者:这是导致突然死亡的最高风险因素,许多病人在猝死之前都有心脏病。
“三高”患者:高血压和高血脂、糖尿病,存在心源性猝死的隐患。
不良饮食习惯:过多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如动物肉,会导致肥胖、高脂血症或高血压。
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预防,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猝死风险。
猝死能预防吗?
猝死是可以预防的,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猝死预防: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能够检测出可能导致猝死的隐藏疾病。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果已经出现了心脏疾病或其他可能导致猝死的疾病,应当尽快接受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规律锻炼,健康饮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