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为罕见疾病,患儿发生严重休克、脑病等症状,并导致极其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该病发病迅速,生存者易留有严重的神经后遗症。其临床特点是突发的昏迷和抽搐、休克、BCD、水样腹泻、
代谢性酸中毒、肝肾功能障碍。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HSES)主要发生在3~8个月之间的婴儿(平均年龄为5个月),但也有报道发生于15岁。
病因尚不清楚,有报道从患儿的大便检测到轮状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埃可病毒,从痰液和咽喉分泌物中检出鼻病毒、副流感病毒,但目前无法明确分离到的病原菌就是致病菌。发病机制方面,现认为HSES患儿发病前存在明显引起
高热的因素,如包被过多。高热可能是关键触发因素,导致肠道血流下降,损害肠黏膜屏障,使肠内毒素进入肝循环。此外患儿肠道
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加上严重肝损害,失去了肠道免疫保护和肝的解毒作用,大量内毒素得以移位进入体循环,发生全身炎症反应,产生大量炎症介质,可破坏血脑屏障,引起
脑水肿,产生脑病。同时患儿可能有遗传性或获得性⍺1-抗
胰蛋白酶降低,微小感染和炎症即能使白细胞和组织释放的蛋白酶进入血循环,引起失控的凝血反应,激活补体和激肽,从而参与机体损伤。
大多数患儿有前驱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呕吐和腹泻的症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急性发作的脑病(表现为惊厥、昏迷和肌张力下降)和严重休克。其他常见的临床特征包括
高热(高达43.9℃,直肠温度),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便血,
代谢性酸中毒,肝转氨酶升高,急性肾衰竭,
血小板减少和红细胞压积下降。原发性的肺和心肌累及少见。
1.临床表现
休克,昏迷和抽搐,出血(或DIC的依据)、腹泻、少尿
2.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较入院时降低,30g/L;血小板<150×10
9/L;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纤维蛋白原降低;纤维蛋白降解物、
血肌酐和
尿素升高、血转氨酶升高;代谢性酸中毒
3.其他
排除已明确的感染和代谢性疾病、
瑞氏综合征、
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中毒性休克。
支持性治疗,应用大量胶体扩容,静脉输注等渗液体和血制品,加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
肾上腺素)维持循环所必需。由于
脑水肿导致的
颅内压增高者需要气管插管和过度通气,虽然应用了新鲜冷冻血浆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常常进一步恶化。关键是保证供氧,通气及脑灌注,即迅速稳定循环和呼吸功能。快速而大胆地抗休克,抗DIC、抑制炎症反应,均有利于循环功能的改善,迅速纠正脑低灌注;尽早上机、纠正
低氧血症、同时正压通气有利于心功能的支持,也有利于纠酸;降颅压能提高生存率,但不能改善神经系统的预后。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可应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等替代疗法。糖皮质激素可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有利于及早缓解病情。
存在轻至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数月后多为运动退化和癫痫后遗症,所有病例中大多数(>60%)死亡,存活者中的70%或更多的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