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毁容貌综合征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导致的嘌呤代谢障碍疾病
主要表现为智力和运动发育迟缓或倒退、舞蹈手足徐动、自残等
HPRT1基因缺陷导致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而致病
主要应用控制尿酸的药物、营养干预、约束自伤行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式
定义
自毁容貌综合征是由于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引起的嘌呤代谢障碍疾病。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中,在脑的基底节内活性较高,是“嘌呤回收”途径中重要的酶,它使鸟嘌呤和次黄嘌呤分别成为鸟苷酸及次黄苷酸,它的缺乏最易在红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发现。
本病的特点是男孩发病,智力运动障碍,舞蹈手足徐动样动作、强迫性自残,攻击性行为和高尿酸血症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症治疗为主,大多数患者于儿童期死于肾功能衰竭或感染,很少存活到成年。
分型
根据HPRT酶活性分型
经典型:即自毁容貌综合征(Lesch-Nyhan综合征,LNS),HPRT酶活性严重不足,低于正常值的1.5%,症状包括神经系统损害、自残行为、肾结石等。
中间型,HPRT相关神经功能障碍(HPRT-related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HPRT酶活性为正常值的1.5%~10%,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损害,无自残行为。
轻型,HPRT相关高尿酸血症(HPRT-related hyperuricemia,HRH):即Kelley-Seegmiller综合征,HPRT酶活性在正常值的10%以上时仅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无神经系统损害和自残行为。
发病情况
该病患者一般为男性,由女性携带者传递,属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为1/555556~1/100000。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