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心脏因各种原因导致排血功能减弱,以至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的需要。以血流动力学异常为特征,由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心脏及外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细胞因子活性增高引起的综合征。为新生儿常见急症,其病因和临床表现与其他年龄小儿有所不同,并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其变化急剧,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1.交感神经兴奋和心脏功能减退
①心动过速:新生儿心率>160次/分钟是较早出现的代偿现象;②烦躁不安:经常哭闹;③食欲下降:拒奶;④多汗:尤其头部;⑤尿少;⑥
心脏扩大与肥厚;⑦奔马律:
舒张期奔马律的出现提示新生儿严重心功能不良;⑧末梢循环障碍:患儿脉搏无力血压偏低。脉压变窄,可有
奇脉或
交替脉,四肢末梢发凉及皮肤发花等是急性体循环血流量减少的征象;⑨发育营养不良:长期组织灌注不良,热量摄入不足患儿体重不增,乏力,虚弱,生长发育迟缓。
2.肺循环淤血的表现
①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加快,新生儿可高达60~100次/分钟。如
心力衰竭严重,产生肺泡及细支气管水肿,呼吸困难加重,伴有
三凹征。②喘鸣音:是新生儿左心力衰竭竭的体征。③
湿啰音:肺泡聚积一定量液体出现湿啰音,有时可见血性泡沫痰;④发绀:肺泡积液影响气体交换时,可见发绀。若原已存在PaO
2降低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发生肺静脉淤血,可使PaO
2进一步下降,青紫加重。⑤呼吸困难:新生儿表现为喂养困难、哺乳时间延长及愿意竖抱等。⑥咳嗽:支气管黏膜充血可引起干咳。
3.体循环静脉淤血的表现
①肝脏大:
肝大是体静脉淤血最早、最常见的体征,进行性增大更有意义。长期
肝淤血,可出现轻度黄疸。②水肿:新生儿因容量血管床相对较大,水肿不明显,一般仅眼睑轻度水肿,但每天测体重均有增加,是
体液潴留的客观指标。
酌情选用以下检查:.血气及pH值;.血清电解质;.血常规;.可有轻度
蛋白尿及镜下血尿;血糖及血钙;
心肌酶;肾功能检查;胸部X线片;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1.病史:凡具有上述病因,同时伴有以下临床表现者,应考虑
心力衰竭。
2.临床表现:①呼吸急促>60次/分钟,呼吸困难,青紫,肺部干或
湿啰音。②心动过速,持续>160次/分钟,心音减弱,可出现奔马律。③
心脏扩大:体检、X线或超声心动图有相应表现,胸部X线片
心胸比>0.6。④右肋下可触及肝脏>3cm或短期内进行性增大,或用洋地黄后缩小。④烦躁、
纳差,
慢性心力衰竭者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喂养困难、易疲乏、体重不增等,晚期心力衰竭者可表现为心动过缓,呼吸减慢或暂停等。
治疗原则是消除病因及诱因,改善血流动力学,维护衰竭的心脏。
1.病因治疗
治疗
心力衰竭的同时,应初步确定病因。可消除的病因必需根治或使之减轻。
2.一般治疗
保证充足休息、防止躁动,必要时用镇静药、采取半卧位、供给湿化氧,做好护理,避免便秘及排便用力。新生儿吸吮费力,宜少量多次喂奶,可给予鼻饲奶。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品。
急性心力衰竭或严重水肿,应控制液量及速度,一般较正常液量减少1/4~1/3,酌情给予60~100ml/kg。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3.洋地黄类药物
洋地黄类药常用
地高辛、
毛花苷丙(西地兰)及
毒毛花苷K(毒毛旋花子苷K)。
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可扩小动脉和静脉,减轻心室前、后负荷,心肌耗氧和冠状动脉阻力降低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供氧,改善心功能。
5.扩张血管药
扩张血管药通常与正性肌力药和利尿药联合应用,包括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如提供一氧化氮的
硝普钠、
硝酸甘油;阻滞α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
酚妥拉明、哌唑嗪、
肼屈嗪(肼苯达嗪)。还有ACEI,如
卡托普利、
依那普利等;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
氨力农、
米力农等;β肾上腺素能激动药多巴胺及钙通道阻滞药,如
硝苯地平(硝苯吡啶)等。
6.舒张功能衰竭的治疗
心室舒张功能是心肌松弛和容纳血液的能力。舒张功能障碍时,即使收缩功能正常也会发生心力衰竭。
7.抗心律失常药
严重心力衰竭常伴有症状性或无症状性心律失常,主要为
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等
室性心律失常。一般认为胺碘酮较安全、有效,但用量宜小。心力衰竭伴低血镁可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患儿用利尿药及饮食不佳,易发生低血镁,应及时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