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
常有反应差、嗜睡、少吃、少哭、少动、发热、体重增长缓慢等表现
由病原体感染导致,最主要为细菌
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对症支持和维护器官功能的综合治疗措施
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新生儿是指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
分型
根据疾病发生时间,可将新生儿败血症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
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于出生后7天内起病。
感染通常发生在出生前或出生时,多由母亲经胎盘或生殖道垂直传播引起。
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常伴有肺炎,起病急、进展快,多器官易受累,病死率较高。
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
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LOS)于出生7天后起病。
感染通常发生在出生后,多由居住环境内的人员之间的水平传播导致。
病原菌以葡萄球菌、机会致病菌为主。
常伴有脐炎、肺炎等局灶性感染,病死率低于早发型。
发病情况
新生儿败血症整体发生率占存活新生儿的4.5‰~9.7‰,病死率为5%~10%。不同类型之间有差异。
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
整体发生率为(1~4)/1000个活产儿,出生体重越低,发生率越高。
在出生体重>2500克的新生儿中,发生率为0.57‰。
出生体重在1500~2500克的新生儿中,发生率为1.38‰。
在出生体重<1500克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生率高达10.96‰。
病死率较高,可达5%~20%。
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
在出生胎龄<28周的早产儿中,发生率超过1/3。
在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000克)中发生率为30%~40%;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生率越高。
病死率低于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