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问答
疾病
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人)
概述
临床意义
正常值参考范围
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人体中正常成熟的白细胞可以分为五类:
中性粒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
、
嗜碱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
和
单核细胞
。白细胞计数反映血液中这五类细胞的总数,白细胞分类(DC)则反映各种白细胞占总数的百分比。每一类白细胞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参考价值。
1.中性粒细胞
(1)增多 见于急性和化脓性感染、各种中毒,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2)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
粒细胞缺乏症
、
白细胞减少症
、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等)、
脾功能亢进
、
自身免疫性疾病
等。
2.嗜酸性粒细胞
(1)增多 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
寄生虫病
、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2)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等。
3.嗜碱性粒细胞
(1)增多 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2)减少 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
(1)增多 见于某些传染病(
百日咳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水痘、麻疹、风疹、
流行性腮腺炎
、
病毒性肝炎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
淋巴瘤
等)。
(2)减少 见于多种传染病的急性期,
放射病
、
免疫缺陷病
等。
5.单核细胞
(1)增多 见于结核病、伤寒,
感染性心内膜炎
、
疟疾
、单核细胞白血病、
黑热病
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2)减少 临床意义不大。
为各类白细胞绝对值,为各类白细胞百分比乘白细胞数得出。
1.中性粒细胞
(1)中性杆状核细胞:0.01~0.04。
(2)
中性分叶粒细胞
:0.50~0.70。
2. 嗜酸性粒细胞
0.004~0.08;(0.02~0.52)×10
9
/L。
3.嗜碱性粒细胞
0~0.01;0~0.1×10
9
/L。
4.淋巴细胞
0.20~0.40;0.8~3.5×10
9
/L。
5.单核细胞
0.03~0.08;(0.12~0.8)×10
9
/L。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