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恶性肿瘤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原发于心脏及与其相通大血管的恶性肿瘤
可有心悸、气促、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等表现
目前临床上尚无规范治疗手段,根治性手术为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预后较差,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后1~2年内死亡
定义
心脏恶性肿瘤(primary malignant cardiac tumors)是指原发于心脏及与其相通大血管的恶性肿瘤。
常发生于血管内皮细胞、心内膜、心外膜或心包,发生于心肌者少见,属于临床少见病。
本病预后不理想,经过正规有效的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明显提高,生命得到一定程度延长。而对于仅保守观察的患者,肿瘤会直接威胁寿命,患者将因重度心衰而死亡。
本文仅介绍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不包括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到心脏的情况。
分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肺、胸膜、胸腺和心脏肿瘤分类标准(2015版)》,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一般来源于间叶细胞,以肉瘤为主。
其中血管肉瘤约40%,平滑肌肉瘤约<20%,未分化多形性肉瘤、骨肉瘤各占约10%,横纹肌肉瘤黏液纤维肉瘤少见,淋巴瘤仅1%。
不同类型的心脏恶性肿瘤,预后略有差别。
发病情况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罕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3个月~70岁不等,但以成人多见,75%在49岁以下,婴幼儿不足10%。
常发生于右心系统,以右心房最多见。
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017%~0.800%,占心脏肿瘤的10%~25%。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