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状瘤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上皮来源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人体各个腔道部位,如乳管、泌尿生殖道、消化道等
病因不明,可能与接触化学物质、吸烟、病毒感染、慢性刺激、遗传等因素有关
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多为良性病变,预后良好
定义
乳头状瘤(papilloma),为上皮来源的良性肿瘤,是根据病理特征而命名的疾病,可在多个部位发生。
本病病理特征为上皮组织高度增生,鳞状上皮向外过度生长形成乳头,乳头呈圆形或椭圆形上皮团块,中心有疏松而富有脉管的结缔组织。
本病发现后积极治疗,通常可治愈。但有一定的复发和恶变风险,需要定期复查。
分类
部位分类
以下为乳头状瘤的多发部位:
鼻腔鼻窦乳头状瘤
可分为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外生性乳头状瘤(exophytic papilloma)和嗜酸细胞性乳头状瘤(oncocytic Schneiderian papilloma)三型。
其他部位
外耳道乳头状瘤、喉部乳头状瘤、食管乳头状瘤及乳腺乳头状瘤等。
组织学分类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常见于舌、口腔黏膜,也可见于皮肤、外耳道等处。
移行细胞乳头状瘤
发生于肾盂或膀胱,儿童罕见。
柱状细胞乳头状瘤
常由胃肠黏膜过度增生形成,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往往有蒂如息肉样,临床较少见。
发病情况
乳头状瘤是一种病理诊断,临床较常见,但目前没有关于乳头状瘤发病情况的具体数据。
以下为各部位乳头状瘤的发病情况,可供参考。
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占全部鼻腔鼻窦肿瘤的0.5%~4.0%,总患病率为每年(0.75~1.5)/10万,主要发病年龄为40~60岁,儿童少见。
外耳道乳头状瘤在外耳道良性肿瘤中最为常见,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可分为鳞形细胞乳头状瘤和基底细胞乳头状瘤,以前者多见,多发生于外耳道,后者多发生于耳廓。
喉乳头状瘤是喉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10岁以下儿童多见,成年人多发于20~40岁。
食管乳头状瘤,可发生于食管的任何位置,在我国,其发病率为0.05%~0.25%,女性发病率要略高于男性。
乳腺导管内内乳头状瘤多见于经产妇,40~50岁为多。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