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周围癌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发生于肛门周围齿状线以下,直径约为6cm圆形区内的恶性肿瘤
主要表现为肛门瘙痒、疼痛、肛门肿块、便血、淋巴结肿大等
主要与肛瘘、化脓性汗腺炎等病史,HPV等病毒感染有关
首选手术治疗
定义
肛门周围癌指发生在肛门外,直肠齿状线以下,直径约为6cm圆形区域内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Paget病、Bowen’s病和基底细胞癌,其中鳞状细胞癌最常见,约为85%。
主要表现为肛门瘙痒、不适、肛门肿块、便血、肛周疼痛等,晚期可出现恶病质状态,主要表现为消瘦、四肢无力、贫血、需要卧床、面黄等。
分型
根据组织学可分为以下几类:
鳞状细胞癌:最常见,约占85%,与HPV感染密切相关,及时行手术切除后,预后一般良好。
Bowen’s病:肛周及皮内鳞状细胞癌,有多核的巨大Bowen细胞,还可见光晕征。
Paget病:是一种肛门周围腺癌的前驱疾病,又可叫原位样癌,表皮内有分散或成群的Paget细胞。
基底细胞癌:不常见,多起源于肛周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基底细胞,典型症状为慢性变大变硬的斑块或结节。
疣状癌:一种分化良好的鳞状癌亚型,生长缓慢,呈疣状外观,一般是低度恶性。
腺癌:非常罕见,多为分化良好的黏液腺癌,具有黏液分泌的腺管。癌症细胞轻、中度异型性。
发病情况
同性恋者患肛周癌有增加趋势。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