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癌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原发于鼻腔的恶性肿瘤,居鼻部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
早期主要表现为鼻出血、涕中带血、鼻塞,晚期可有面部麻木、头痛等症状
可能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良性或交界性肿瘤恶变等因素相关
多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方式
定义
鼻腔癌为头颈部常见肿瘤之一,可发生于鼻腔任何部位,最易好发于固有鼻腔外侧壁,如中鼻甲、下鼻甲等部位。
鼻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各一,由鼻前庭和固有鼻腔组成。鼻前庭位于鼻腔前下部,主要由鼻翼和鼻尖围成。固有鼻腔有内、外、顶、底四个壁。
大部分鼻腔癌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可出现鼻出血、涕中带血、鼻塞等症状,易被忽视和误诊。中晚期因肿瘤累及周围组织或器官而出现面颊部麻木、疼痛感以及头痛、流泪等症状。
分类
鼻腔癌病理组织学类型较多,其中以鳞状细胞癌发病率最高,腺癌次之。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
鳞状细胞癌(SCC)
在各组织学类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51.6%。
好发于鼻腔外侧壁如中、下鼻甲,易侵犯上颌窦。
腺癌(AC)
发病率仅次于鳞状细胞癌。
好发于鼻腔顶部,易侵犯眼眶及筛窦。
鼻腔腺癌又可分为唾液型腺癌、肠型腺癌和低分化腺癌,唾液型腺癌中的腺样囊性癌(ACC),病情进展速度缓慢,总体生存率高于其他鼻腔恶性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仅占所有黑色素瘤1%,占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70%~80%。
好发于鼻中隔以及中、下鼻甲,易侵犯上颌窦或向鼻腔外突出生长。
恶性程度高,早期可出现远处转移,预后差。
罕见的鼻腔恶性肿瘤,占所有鼻腔恶性肿瘤的3%。
好发于鼻腔鼻腔顶部,易侵袭眼眶、颅骨甚至颅内。
恶性程度高,早期可发生局部侵犯和远处转移,预后差。
未分化癌(UC)
罕见的鼻腔恶性肿瘤,组织学来源不明确。
生长速度快,早期可发生局部侵犯和远处转移,预后差。
肉瘤
罕见的鼻腔恶性肿瘤,组织学来源广泛,如脉管、骨、软骨及肌肉组织等。
恶性淋巴瘤最多见,此外还有纤维肉瘤、软骨肉瘤等。
其他
如神经内分泌癌、移行细胞癌等。
发病情况
因鼻腔恶性肿瘤与鼻窦恶性肿瘤在病因、病理组织学类型等诸多方面较为相似,且在就诊时很难分辨何为原发,且二者都比较少见,故常将二者合并讨论发病情况。
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较少见,年发病率约为0.556/10万~0.83/10万,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3%~5%,所有恶性肿瘤的1%。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40~60岁中老年尤为高发(肉瘤除外,多见于青年人)。
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
我国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