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常表现为发热、头痛、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癫痫等
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
以抗病毒治疗为主,辅以支持治疗、康复治疗
定义
本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单纯疱疹病毒最常损害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引起脑组织炎症,严重者可出现出血性坏死。
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精神行为异常、记忆丧失、
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
分型或分类
按照病毒血清型可分为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与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
HSV-2型脑炎:约占10%,主要发生在新生儿。
发病情况
本病在国外的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4~8例,患病率为每10万人中10例,国内目前缺乏准确数据。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约2/3发生于40岁以上的成人。
全球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无明显性别差异。
致病机制
单纯疱疹病毒通常首先在口腔、呼吸道或生殖器这些部位引起感染。
大部分情况下,人体内会迅速产生针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并获得康复,但并不能彻底消除病毒。
病毒可长期潜伏在神经节内(如三叉神经节等),临床不表现症状。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再度活化,经神经轴突进入脑内,引起
颅内感染,导致脑组织水肿、软化、出血、坏死。
少部分患者感染病毒后,可直接引起颅内感染,该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新生儿通过产道时接触感染病毒(主要是HSV-2型),多直接引起颅内感染。
传播过程
传染源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
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者.
健康的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
性接触。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主要症状
潜伏期
原发感染的潜伏期为2~21天,平均6天。
潜伏的病毒再活化所引起的感染,取决于患者的免疫力,发病时间无法确定。
部分患者免疫力强,病毒也可在体内长期潜伏,终身不发病。
前驱期
发热,体温可高达38.4~40℃。
可有全身不适,头痛、肌肉酸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病程为数日至1~2个月。
症状明显期
病情常在数日内进展迅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精神
意识障碍以及癫痫发作等。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偏盲:单眼或双眼看东西时,一侧视野缺失,无法看全视野全貌。
偏瘫:一侧肢体力量减弱、活动不便,或完全瘫痪,同时伴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以对疼痛和冷热刺激的敏感性缺失较明显。
共济失调
站立不稳、步态蹒跚,两腿分开、走路向一侧偏斜或摇晃。
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像踩在棉花上。
失语: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表达、理解力受到影响。
精神行为异常
可为部分患者的首发症状或唯一症状。
人格改变:性格、日常行为模式和待人处事的方式发生改变。
记忆丧失:记忆力下降,记忆的完整性、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受损。
脑膜刺激征
头痛,颈部僵硬,活动时加重,尤其是低头时明显加重。
喷射性呕吐。
婴幼儿表现为躁动、尖叫、哭闹。
意识障碍
初期表现为意识淡漠、反应迟钝、行为懒散,逐渐发展为意识模糊、答非所问。
随病情加重,可出现昏睡,昏迷,或去皮质状态。
也有部分患者可在疾病早期迅速出现昏迷。
去皮质状态
呈现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特殊姿势。
无意识活动,不言不语,不能活动,对呼唤、疼痛等外界刺激无反应。
癫痫发作
约1/3的患者出现全身或部分性癫痫发作。
可表现为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常伴双眼上翻、牙关紧闭、面色青紫或苍白。
也可表现为眼睑、口角、手指、脚趾的不自主抽动。
并发症
脑水肿/脑疝
早期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或反应迟钝。严重者可出现呼吸不规则或骤停、昏迷等。
压疮
患者因肢体活动不利、长期卧床引起皮肤压力性损伤。
表现为受压部位皮肤发红、发紫、水泡、破溃等。
认知障碍
广泛脑实质坏死、癫痫反复发作可造成不可逆的脑功能障碍,导致长期认知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计算力、记忆力、执行力等多方面认知功能下降。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出现头痛、
偏盲、失语、记忆力减退、肢体
运动障碍,运动不协调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儿科
婴幼儿出现反复发热、呕吐、尖叫哭闹或嗜睡等,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如出现颈部僵直及活动受限、剧烈头痛、全身抽搐、昏睡或昏迷等情况,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若出现
高热,可在就医等待期间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毛巾擦拭颈部、腋窝处皮肤,并记录体温变化。不建议就医前自行应用退烧药,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若患者意识丧失,应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异物,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窒息。
若患者全身抽搐,应移开周围危险物品,不可强行撬开口腔或在患者嘴里塞毛巾、筷子等。
患儿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自身症状,家长可帮助记录出现过的症状,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发热吗?发热多久了?最高多少度?
有没有头痛、呕吐?程度如何?
有无记忆力减退、失忆?
有无性格、行为突然改变?
有无肢体抽搐伴意识不清?
病史清单
新生儿患者的母亲是否有生殖器疱疹感染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头颅CT/MRI、脑电图、脑脊液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新生儿母亲有生殖器疱疹感染史。
临床表现
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头痛、呕吐、失语、偏瘫、精神行为异常、记忆丧失、
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
体征
医生通过体检了解
生命体征、运动以及病理反射是否出现异常。
生命体征:检查血压、心率、脉搏、呼吸是否正常、稳定。
运动功能检查:观察是否能完成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是否需要辅助。
皮肤感觉检查:用棉签在患者皮肤上滑动,或用钝针轻扎皮肤,根据对感觉的敏感性,评估
感觉障碍的程度。
认知功能检查:可通过常识问答、计算、图片辨认等评估。
脑膜刺激征检查:观察仰卧位屈曲颈部时,是否出现头痛。
腱反射检查
观察敲击肘关节、膝关节的肌腱时上臂、大腿肌肉收缩情况。
本病可表现为肌肉收缩增强或减弱。
实验室检查
检查目的:了解全身情况,是否存在感染,初步判断导致
脑炎的病原类型。
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偏高。
脑电图检查
检查目的:判断是否出现癫痫,癫痫类型。
检查结果:弥漫性高波幅慢波,以单侧或双侧颞、额区异常更明显,甚至可出现颞区的尖波与棘波。
注意事项:检查过程中保持安静、放松;听从医生的指令,进行睁眼、闭眼、加快呼吸频率等;不能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检查
检查目的:判断有无局灶性异常、出血。
检查结果:可正常,也可一侧或双侧颞叶和额叶出现低密度灶,若低密度灶中有点状高密度灶,则提示有出血。
注意事项:在症状出现最初4~5天内,本病患者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CT检查有一定辐射量,孕妇禁忌。
头部磁共振检查(MRI)
检查目的:可做早期诊断和明确病灶部位。
检查结果:约90%的患者发病第1周内,在颞叶内侧、额叶眶面、岛叶皮质和扣带回出现局灶性水肿。
注意事项:有假牙、体内有钢板、心脏支架等金属植入者,需告知放射科医生,根据金属具体材质及磁共振机器决定是否能行MRI检查。
脑脊液检查
检查目的:病毒性脑炎诊断,可与其他脑炎鉴别诊断。
检查结果
淋巴细胞显著增加,也可出现红细胞增多(脑组织出血性坏死)。
脑脊液中蛋白质增高,但糖和氯化物正常。
特异性IgM、IgG抗体滴度增高,DNA阳性(敏感性、特异性高)。
注意事项
术后去枕平卧4~6小时,避免过早活动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
避免用力咳嗽、排便等增加腹腔压力的活动。
脑组织活检
检查目的: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金标准。
检查结果:神经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电镜下可发现细胞内有
疱疹病毒颗粒。
鉴别诊断
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
相似点:均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意识模糊、
共济失调、精神异常等症状。
不同点
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多有胸腰部带状疱疹的病史。
头颅CT无出血性坏死的表现,预后较好。
肠道病毒性脑炎
相似点:均可出现发热、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及肢体瘫痪等症状。
不同点
肠道病毒性脑炎多见于夏秋季,病程初期有食欲减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脑脊液可检测出肠道病毒核酸,可作为鉴别。
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相似点:均可出现头痛、意识模糊、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不同点
巨细胞病毒性脑炎常见于免疫力缺陷如艾滋病,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极少出现发热。
头颅MRI检查可见弥漫性或局灶性白质异常,脑脊液可检测出巨细胞病毒核酸,可作为鉴别。
治疗目标:尚无特效疗法,控制颅内压、
高热和抽搐发作为治疗重点。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治疗,辅以对症治疗及康复治疗等。
对症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密切监测体温、意识、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
发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
呕吐者暂停进食、饮水。
避免用力排便、咳嗽,排便费力时可给予缓泻剂疏通大便。
出现昏迷、呼吸困难时及时吸氧,可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
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易受压部位加用气垫或软垫以防发生
压疮。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病毒治疗
注意事项
药物不能根除病毒,但可抑制病毒复制,需遵医嘱,按疗程使用,防止复发。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治疗目的:对于重症或伴有顽固性
颅内高压患者,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颅内水肿。
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需要监测血糖、血压。
抗癫痫药物
用药目的:控制癫痫发作,避免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注意事项
可能出现头晕、记忆力下降、全身皮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严格遵照医生要求,按时、按量、规律服药,禁止擅自停药、减药或改药。
其他药物治疗
发热、头痛明显者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
双氯芬酸等。
如果存在严重精神症状者,可使用
奥氮平、
氯氮平等药物进行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原则:病情稳定后根据所出现的功能障碍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
运动疗法
肢体功能训练
被动训练:卧床期间在治疗师辅助下活动上、下肢,以能耐受为度,可预防肌肉萎缩,避免肌肉紧张、僵硬,保持关节活动范围。
主动训练: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翻身、起床、保持坐位、站立、步行训练等。
训练时注意安全、劳逸适度,防止出现姿势异常,避免摔伤、过度疲劳、病情加重。
感觉功能训练
浅感觉训练:以对皮肤施加触觉刺激为主,如痛觉、触觉、冰-温水交替温度刺激,触摸及辨认日常生活用品。
深感觉训练:须将感觉训练与运动训练结合起来,如在训练中对关节进行挤压、负重,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运动体验。
言语功能训练
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训练患者做出正确回应,改善言语能力。
训练面部、咽喉部位肌肉的运动能力,提高发音清晰度、流畅度。
认知功能训练
采用“一对一”或多人小组训练形式。
通过记数字、算数学题、做推理题等方式进行记忆力、计算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照顾者的负担。
通过穿衣、起居、进食、盥洗、处理大小便等实际日常生活动作方面的训练。
物理因子治疗
通过生物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等方式恢复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
高压氧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脑组织缺氧,减轻
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
注意事项
避免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如打火机、火柴。
在升压、降压过程中,做咀嚼、吞咽动作,如果出现耳痛无法消除,应及时告知医生停止。
中医治疗
药物治疗
以清热、涤痰为治疗原则。
痰热壅盛者宜泻火涤痰;痰蒙清窍者以涤痰开窍;痰瘀阻络者宜涤痰通络,活血化瘀。并配合应用开窍、息风、活血之法。
常用药物:清瘟败毒饮、涤痰汤、
安宫牛黄丸、
牛黄清心丸、紫雪丹等。
针灸治疗
主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常用穴位如下:
高热惊厥:针刺大椎、曲池、合谷;
失语,针刺哑门、通里、廉泉、合谷、涌泉。
中医治疗应该在正规医院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治愈情况
未经治疗的患者,病死率高达60%~80%。
病情较轻,及时治疗的患者,多数可治愈。
约10%的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瘫痪、智能下降等后遗症。
由于病毒在体内不能完全清除,可能会引起
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复发时间多为数周至数年,复发率为5%~26%。
危害性
本病可因脑出血性坏死,引起昏迷、呼吸困难、癫痫持续发作,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患者可遗留肢体瘫痪、视野改变、记忆力减退等,影响生活质量。
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可引起胃肠道不适、肝功能损伤等。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以清淡为主,少食辛辣刺激食物。
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多吃富含组纤维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生活管理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劳累等。
出院后应坚持家庭康复训练,坚持适度锻炼身体。
有
认知障碍的患者应避免单独外出,或佩戴身份标识牌,防丢失。
要经常帮助长期卧床的患者更换体位,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
有
感觉障碍的患者洗澡时,不要用过热的水,不要用力搓洗或摩擦皮肤,以防损伤。
心理支持
患者需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及时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家属也要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耐心倾听,多和患者进行交流互动。
必要时,进行专业心理咨询。
病情监测及随诊
监测癫痫发作、头痛、肢体运动及感觉等功能恢复情况,以了解病情变化。
按照医嘱定期复诊,复诊时可能会做血常规、头颅MRI等检查,请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预防
勤洗手,公共场合佩戴口罩。
避免不洁性生活。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力。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