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因急性微循环障碍等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病理过程
表现为烦躁、表情淡漠或昏迷,皮肤苍白或偏粉、少尿等
病因治疗彻底逆转休克,同时对症支持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代偿期及时、规范治疗,多能快速纠正;否则病情进展,可危及生命
休克是什么?
定义
休克是指氧供减少、氧耗增加、氧利用不足或这些原因同时存在导致的一种细胞和组织缺氧状态,最常发生于表现为低血压( 即组织灌注减少)的循环衰竭时,但休克患者可表现为高血压、正常血压或低血压。
休克起初可逆,但必须立即识别并治疗,以防进展为不可逆的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分类和分型
根据病理生理改变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
是由快速大量失血、失液等因素导致有效循环容量急剧减少引起的休克。
目前认为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都属于此类。
心源性休克
是由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排血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显著下降引起的休克。
可由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等疾病引起。
分布性休克:由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引起血流分配紊乱,导致相对的有效循环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包括以下几类。
感染性休克:又称脓毒性休克,由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引起。
神经源性休克:由强烈的精神刺激或神经刺激引起。
变应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由严重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引起。
梗阻性休克
是由回心血和/或心排出通路梗阻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
常由缩窄性心包炎心脏压塞肺栓塞等疾病引起。
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低排高阻型休克:又称冷休克,特点是心排出量降低、外周循环阻力增高,外周血流减少,使皮肤温度降低、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常见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
高排低阻型休克:又称暖休克,特点是外周循环阻力降低、心排出量增高,外周血流增多,使皮肤温度升高、脉搏有力等,常见于感染性休克的早期。
低排低阻型休克:特点是心排出量降低、外周循环阻力降低。
特殊类型的休克
如混合性休克,是指多种休克同时或先后发生于同一患者,包括低血容量性休克合并分布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等。
发病情况
休克的发病率尚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但有研究显示,所有休克中,分布性休克占66%(其中脓毒性休克占62%),低血容量性休克占16%,心源性休克占17%,梗阻性休克占2%。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休克和昏厥有什么区别?
休克和晕厥在本质上完全不同。
休克是各种原因引起急性循环障碍所致的周身组织血液灌注严重不足所导致的一种严重病理过程,会导致全身各脏器的功能障碍,不及时救治无法自行恢复,患者会有生命危险。
昏厥是各种原因导致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意识障碍,通常可以短时间内恢复,危害也比休克要小。
怎么判断发生了休克?
判断是否发生了休克,主要几个体征和相关指标变化。
1.意识状态:休克患者绝大多数意识不清,有的嗜睡,有的昏睡,有的昏迷,呼叫不醒。
2.测量血压:一般来讲,休克患者的血压很多都是以收缩压为标准,低于90mmHg,甚至测不出。
3.触摸大动脉的搏动:如颈动脉的搏动非常弱,甚至触摸不到。
发生休克一定要及时送急诊科进行抢救。
休克怎么抢救?
首先是稳定生命体征,恢复血流灌注量。立即给予大剂量液体快速静点,尤其在休克前一小时内,要保证大脑等脏器的灌注。必要时要输入血浆和血液,给予肾上腺素、多巴胺、重酒石酸间羟胺、尼可刹米以及利多卡因等药物。
同时要给予高流量氧气持续吸入,监测呼吸、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并针对休克的病因进行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