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急性微循环障碍等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病理过程
表现为烦躁、表情淡漠或昏迷,皮肤苍白或偏粉、少尿等
病因治疗彻底逆转休克,同时对症支持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代偿期及时、规范治疗,多能快速纠正;否则病情进展,可危及生命
休克是什么?
定义
休克是指氧供减少、氧耗增加、氧利用不足或这些原因同时存在导致的一种细胞和组织缺氧状态,最常发生于表现为低血压( 即组织灌注减少)的循环衰竭时,但休克患者可表现为高血压、正常血压或低血压。
休克起初可逆,但必须立即识别并治疗,以防进展为不可逆的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分类和分型
根据病理生理改变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
是由快速大量失血、失液等因素导致有效循环容量急剧减少引起的休克。
目前认为
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都属于此类。
心源性休克
是由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排血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显著下降引起的休克。
分布性休克:由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引起血流分配紊乱,导致相对的有效循环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包括以下几类。
变应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由严重的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引起。
梗阻性休克
是由回心血和/或心排出通路梗阻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
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低排高阻型休克:又称冷休克,特点是心排出量降低、外周循环阻力增高,外周血流减少,使皮肤温度降低、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常见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
高排低阻型休克:又称暖休克,特点是外周循环阻力降低、心排出量增高,外周血流增多,使皮肤温度升高、脉搏有力等,常见于感染性休克的早期。
低排低阻型休克:特点是心排出量降低、外周循环阻力降低。
特殊类型的休克
如混合性休克,是指多种休克同时或先后发生于同一患者,包括低血容量性休克合并分布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等。
发病情况
休克的发病率尚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但有研究显示,所有休克中,分布性休克占66%(其中脓毒性休克占62%),低血容量性休克占16%,心源性休克占17%,梗阻性休克占2%。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休克和昏厥有什么区别?
休克和晕厥在本质上完全不同。
休克是各种原因引起急性循环障碍所致的周身组织血液灌注严重不足所导致的一种严重病理过程,会导致全身各脏器的功能障碍,不及时救治无法自行恢复,患者会有生命危险。
昏厥是各种原因导致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
意识障碍,通常可以短时间内恢复,危害也比休克要小。
怎么判断发生了休克?
判断是否发生了休克,主要几个体征和相关指标变化。
1.意识状态:休克患者绝大多数意识不清,有的嗜睡,有的昏睡,有的昏迷,呼叫不醒。
2.测量血压:一般来讲,休克患者的血压很多都是以收缩压为标准,低于90mmHg,甚至测不出。
3.触摸大动脉的搏动:如颈动脉的搏动非常弱,甚至触摸不到。
发生休克一定要及时送急诊科进行抢救。
休克怎么抢救?
首先是稳定
生命体征,恢复血流灌注量。立即给予大剂量液体快速静点,尤其在休克前一小时内,要保证大脑等脏器的灌注。必要时要输入血浆和血液,给予
肾上腺素、多巴胺、重酒石酸间羟胺、
尼可刹米以及
利多卡因等药物。
同时要给予高流量氧气持续吸入,监测呼吸、血压、
心电图、
血氧饱和度。并针对休克的病因进行治疗。
致病原因
创伤和失血
严重创伤引起的大出血,常见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战争,意外事故等。
妇产科因素引起的大出血:如
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破裂引起的大出血、产后大出血。
其他因素引起的失血:如大面积烧伤引起的大量血浆丢失、动脉瘤破裂出血、凝血障碍引起的出血等。
体液丢失(失液)
常由严重呕吐、腹泻,脱水中暑,过度利尿引起。
严重感染
可由细菌、真菌、病毒和立克次体等病原微生物引起,临床上以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最常见。
接触变应原(过敏原)
过敏体质者在接触某些变应原时,会引起I型
变态反应,导致变应性休克。
变应原包括异种蛋白
胰岛素、加压素、蛋白酶、抗血清、青霉素酶、花粉浸液、食物中的异体蛋白(如蛋清、牛奶、海味品)、抗生素类药物、
局部麻醉药物、某些化学试剂等。
精神神经刺激
神经刺激:常见于外伤所致剧痛、
脊髓损伤、药物麻醉等。
精神刺激:如恐惧、悲伤、愤怒等剧烈的情绪刺激。
心肺疾病
主要症状
休克代偿期(休克早期)
此期病情较轻,有时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
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
皮肤苍白、四肢湿冷。部分
感染性休克患者可出现皮肤温度升高、面色偏粉。
呼吸变浅、变快。
尿量减少。
休克抑制期(休克期)
此期病情严重,症状明显。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
口唇、指甲青紫,严重时全身皮肤、黏膜青紫。
四肢湿冷。
脉搏弱且快,严重时脉搏摸不清。
呼吸加深。
尿量减少,甚至无尿。
其他症状
休克还可有原发疾病的症状。
变应性休克:可有过敏反应引起的症状,如有荨麻疹、皮肤瘙痒、喉头水肿引起的胸闷或窒息感等。
心源性休克:可有心悸、胸闷、胸痛、气促等相关症状。
并发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若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脉速、烦躁不安、口唇青紫等症状,且一般吸氧不能改善呼吸状态,可能是并发了ARDS。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若皮肤、黏膜出现呈暗红、紫蓝、蓝绿等颜色的斑块,或者有呕血、黑便等
消化道出血症状,提示病情已发展至DIC阶段。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休克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肺、心血管、肝、胃肠道、肾、神经系统、凝血系统等多系统的器官损害,出现严重ARDS、
黄疸(皮肤、白眼球发黄)、昏迷、DIC等,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出现烦躁、表情淡漠、皮肤苍白、四肢湿冷、少尿等症状,特别是存在创伤、失血、严重感染、心肺疾病、过敏等情况时,建议立即就医或拨打“120”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过程中可以将头及躯干抬高10°~15°,下肢抬高20°~30°,用衣物或被子做好保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寒战、咳嗽、呕吐等症状?
是否出现皮肤过敏的症状,皮肤瘙痒、红疹、荨麻疹,是否有气短、呼吸困难?
是否有胸痛、胸闷、心慌、腹痛等症状?
还有其他哪些不舒服?
这些症状什么时候发生的?
现在与刚发病相比,这些症状有没有什么变化?
病史清单
最近是否有过中暑、烧伤、精神神经刺激等?
之前是否患有消化道疾病、肾脏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有没有长期服用的药物?
在就诊前做过哪些处理吗?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创伤史、烧伤史、变应原接触史。
有大量出血、严重呕吐或腹泻、中暑、严重感染、精神神经刺激等情况。
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具有以下低血压和/或组织灌注不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症状
兴奋或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或昏迷,皮肤苍白或偏粉、发绀(皮肤黏膜呈紫色)、四肢湿冷或温暖,以及少尿或无尿,即尿量<0.5 ml/(kg·h)等。
体征
皮肤湿冷,呈花斑样改变。
脉搏增快(脉搏>100次/分)或不能触及。
血压下降或正常:收缩压<90 mmHg、脉压<30 mmHg,或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基础水平下降30%以上。
实验室检查
休克需要尽快进行多项实验室检查,帮助寻找病因及判断患者全身状况,还可监测治疗效果。
血常规
不仅可判断有无失血、失液、感染,还可帮助判断治疗效果。
血生化
可了解肝肾功能、心肌及身体代谢情况,有无电解质平衡紊乱等。
血乳酸测定
乳酸是无氧代谢的一种可测量的代谢产物,可反映组织缺氧程度,且常较其他休克征象早出现。
有助于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
一般说来,大多数患者有高乳酸血症(动脉乳酸>1.5 mmol/L),且一般乳酸值越高,预后越差。
动脉血气分析
可了解有无缺氧、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情况,以便及时纠正。
检查时会抽取桡动脉(手腕)或股动脉(大腿根部)的动脉血,抽血后需要按压止血。
尿液、粪便检查
尿液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肾功能不全等情况。
粪便检查:常规检查和
粪便潜血试验可了解有无消化道感染、出血等。
凝血功能检查
有助于判断休克的进展情况,以及是否并发DIC。
血流动力学监测
包括
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出量及心脏指数等。
可及时准确地监测心血管系统功能变化,动态评估病情,指导治疗。
其他检查
包括X线、CT、超声心动图、
心电图检查等,主要用于判断病因及严重程度。
鉴别诊断
休克一般不需要与其他疾病相鉴别,临床上主要在各个类型休克之间进行鉴别。
治疗目的:改善全身组织的血液灌注,恢复和维护身体各器官的代谢及功能,减少细胞因缺氧所造成的损害。
治疗原则:一旦确诊休克,应立即开始治疗。彻底逆转休克的关键是病因治疗,同时需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维持
生命体征稳定。
病因治疗
休克的病因复杂,部分针对病因的治疗介绍如下。
创伤或失血引起的,需要充分补液、止血、输血。
脱水中暑引起的,需要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
接触过敏原引起的,需要脱离或去除过敏原,并予以
肾上腺素静脉注射治疗。
剧烈疼痛引起的,可予以吗啡或哌替啶等药物镇痛。
剧烈情绪刺激引起的,可予以镇静剂。
严重感染引起的,需要积极寻找感染灶并进行适当的处理或引流,辅以正确的抗生素治疗。
外科疾病引起的,需要尽快手术处理原发疾病。
对症支持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先予以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效果不佳时,需要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予机械通气。
液体复苏(补液):是重要的治疗手段,目的是恢复循环血量和组织灌注,还能同时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通常首选晶体液,必要时加用
白蛋白等胶体液。
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正性肌力药物(如
多巴酚丁胺),维持心排血量,纠正低血压。
调控全身炎性反应:可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阻止炎症反应发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
日常管理
休克患者在纠正休克状态后,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改变以下几方面。
饮食管理
饮食应营养均衡,低盐、低脂、低糖、高
纤维素饮食,有原发疾病者按照医生要求调整饮食。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或饮品,如辣椒、生蒜、咖啡、浓茶等。
避免食用明确过敏的食物。
按照医生要求控制饮水量。
避免饮酒。
生活管理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戒烟。
心理支持
避免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可通过听轻音乐、与亲友聊天、读书、看剧情舒缓的影视剧等方式缓解压力。
严重时可到正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和治疗。
预防
注意个人安全,避免外伤、烧伤等。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通风,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到人流密集场所。
过敏体质者应避免接触过敏原,或者平时进行脱敏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