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由心脏自身原因引起泵血功能衰竭,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严重不足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烦躁不安、精神萎靡、意识模糊、昏迷、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
主要由心肌炎、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二尖瓣狭窄等引起
主要进行病因治疗、药物治疗、机械辅助装置及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治疗
定义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自身原因引起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导致心输出量下降,使全身各组织、器官严重缺血、缺氧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主要以血压下降,各组织、脏器灌注不足,引起全身循环功能障碍,出现以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害为特征表现。
心源性休克病情凶险、病程进展迅速,死亡率可达70%~100%。
分型
根据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分型
低排高阻型
较常见。
表现为外周阻力增高,血压下降。
低排低阻型
较少见。
表现为外周阻力降低。
发病情况
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各项研究报道不一。
在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约为4.1%。
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China PEACE)显示,2001、2006和2011年心源性休克占所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比率分别为4.6%、5.9%和6.2%。
好发于70岁以上,伴有各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的人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