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石头鱼的鱼鳍上的毒棘刺伤,造成感染、中毒、过敏反应等
轻者可仅表现为局部肿胀、剧痛、灼热感,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立即伤口处置;排出毒液、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等
如无并发症,通常预后良好
定义
石头鱼常栖息于平静的浅水区、泥泞的海底、珊瑚礁或者岩礁下。
石头鱼属于辐鳍鱼纲,鲉形目,毒鲉科,共5种。石头鱼的毒性部位是其13根背鳍、3根臀鳍和2根腹鳍的毒棘以及分布在背鳍棘两侧的毒囊,毒囊内含有毒液。
石头鱼刺伤是指被石头鱼的鱼鳍上的毒棘刺伤,其释放毒液,可造成感染、中毒、过敏反应等。
发病情况
石头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热带和暖温带任何海域,以热带及咸淡水交界海域为多。
我国多见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
致病原因
刺伤
石头鱼的头 部、鳃盖、背、胸、腹、尾部均有棘,背棘粗壮尖锐,遇到碰动突然竖起,鳃盖张开,可刺伤人体接触部位。
中毒
石头鱼的毒囊内含有的毒素主要成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肽、蛋白质、多种酶类(如透明质酸酶、碱性磷酸单酯酶、氨肽酶、磷酸二酯酶等)和小分子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致死性、溶血毒性、增强血管通透性、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和促进血小板凝集等。
其毒背刺可轻易穿透人体皮肤后,毒囊受挤压后,射出的毒液沿着毒腺及鳍进入人体,可引起剧烈疼痛、
肢体麻痹肿胀、低血压、水肿、恶心、头晕、胸闷、
肌无力及呼吸和循环衰竭,甚至死亡。
主要症状
石头鱼刺伤的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与石头鱼种类、致伤原因、毒囊释放毒素量不同、外伤部位、患者的个体特征、暴露的持续时间以及暴露时给予的治疗措施等有关。
局部症状
背鳍棘刺伤人体皮肤后可迅速出现肢体局部组织明显肿胀、剧痛、灼热感和麻痹,并迅速向患肢近心端发展,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发黑。局部症状较轻者,常在2~3天开始消退,1~2周可痊愈,严重者可持续数月。
全身症状
大多数可在石头鱼鳍棘刺伤数分钟发生,轻者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出汗和唾液分泌物增多,严重者可出现皮下
瘀斑、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和心律失常等全身中毒反应症状。
少数严重病例可合并肝、肾、心脏等全身多器官脏器衰竭,危及生命。
并发症
急性蜂窝组织炎:可表现为石头鱼刺伤处伤口流脓,皮色猩红,皮温升高,同侧患肢肿胀疼痛,
关节活动受限。
皮肤或组织坏死:刺伤后出现皮肤或肌肉组织颜色变暗,无血运,可伴恶臭味。
破伤风:石头鱼刺伤后未及时规范处置伤口,可能在伤后出现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反射亢进等症状。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如发生石头鱼刺伤事件,应立即开始院前急救,尽快转运患者至有动物伤害救治经验的急诊科或急诊外科,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医师进行规范处置。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保护伤处,避免伤处再次污染。
家属应陪同就医,以防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伤口红肿热痛?
是否出现了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抽搐及昏迷等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有过其他动物致伤病史?
是否有过敏史?
是否有过破生风感染病史?
是否有破伤风疫苗接种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破伤风疫被动免疫制剂
诊断依据
致伤史
具有明确的石头鱼鳍棘刺伤史。
临床表现
被刺伤部位有剧痛、肿胀、灼热感、麻痹等局部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全身中毒反应。少数患者可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辅助检查
目前无特异性辅助检查。
血常规
了解血细胞情况,发生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数、
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升高。
血生化检查
肝肾功能受损时,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等异常。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了解是否存在炎症、感染,发生感染时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可升高。
心肌酶谱、肌钙蛋白
心肌受损伤时,
肌酸激酶(CK)、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可有异常。
凝血功能检查
了解是否存现凝血功能异常情况,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时间可出现异常。
动脉血气分析
当医生怀疑存在酸碱失衡时,需要做此检查。
心电图检查
中毒时可引起缺血症状,
心肌缺血时可出现:
ST段压低,
T波低平,心律失常等。
超声检查
严重的患者,需要做腹部、盆腔超声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内脏出血、器官损伤等情况。
鉴别诊断
如果有明确的石头鱼接触刺伤史,一般不需要鉴别。在海里无名原因发生损伤时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海蛇咬伤
人体被海蛇咬伤瞬时疼痛,后有麻木感,伤口一般不红、不肿、不痛,常见被咬部位有一对短浅如针头大小的毒牙痕,有时难以辨认。
咬伤3~6小时后,可见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全身筋骨疼痛,
张口困难,吞咽、讲话、咳嗽困难,
眼睑下垂,视力模糊。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眼球固定,瞳孔放大,深昏迷,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海蜇蜇伤
人体被蜇伤后立即有
触电样刺痛感,数分钟内出现瘙痒、麻木或灼热感,出现红斑、
丘疹,风团样损害,呈点线状、条索状,有的呈鞭痕样,多与触手接触方向一致。
严重致伤或过敏体质者,可出现水疱、大疱、
瘀斑,甚至表皮坏死等,且可伴剧痛、奇痒及全身皮肤潮红。局部症状较轻者,常在2天~3天后开始消退,1周~2周即可痊愈。严重者可持续数天、数月,可有皮肤色素沉着、瘢痕形成,
坏疽等。
海胆刺伤
海胆刺伤急性期表现为刺伤部位红肿、疼痛,随后引发皮炎出现紫红斑,毒刺数量过多时可致全身毒性反应,如皮肤感觉异常、放射状疼痛、低血压、心悸、
肌无力、呼吸困难、失语、耳聋、面瘫、休克等临床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治疗目的:清洗伤口,清除毒液,抗过敏治疗,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治疗原则:立即伤口处置;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及全身中毒症状;排出毒液、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及时进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
局部治疗
拔出毒刺
如果伤口有毒刺,应立即拔出毒刺。
冲洗、消毒
在刺伤处做一个长5mm小切口,深至皮肤即可,探查有无毒刺存留,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有条件时,使用医用清创设备清洗创面,并用力挤压伤口,将血液和毒液挤出,有条件者,可在伤口处拔罐排毒。
用40℃~45℃的热水浸泡30分钟左右,规范消毒,敷料覆盖伤口。
镇痛
轻度疼痛可口服或静脉注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治疗;中度至重度疼痛可口服或静脉注射给予阿片类药物(芬太尼、盐酸哌替啶等)治疗。
外用:捣碎季德胜蛇药片加温水调糊状涂在伤口周围红肿区。
全身综合治疗
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石头鱼刺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溶血反应。
利尿剂或脱水剂治疗:早期使用利尿剂或脱水剂可减少患肢的肿胀,加快毒素的代谢,有利于康复,但需要检测电解质和肾功能。
抗感染治疗:深度刺伤或者伤口感染者处置伤口同时给予做伤口细菌培养,在伤口细菌培养出来前,给予对弧菌种类和皮肤菌群有效的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应积极进行各器官功能支持和保护,如预防
应激性溃疡,积极改善氧代谢,纠正组织缺氧,重视营养和代谢支持。
急性呼吸衰竭治疗:出现急性呼吸衰竭,应早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并发症治疗
急性蜂窝组织炎:予规范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处置,皮下形成脓肿时可切开引流。
皮肤或组织坏死:予彻底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可予
湿润烧伤膏湿润暴露疗法伤口换药。
创伤
弧菌感染:规范应用抗生素,及时手术治疗,采用多切口减张术、引流术,创面局部半暴露保持干燥或应用磺胺米隆合并
氯霉素纱布简单包扎。
预防破伤风
石头鱼刺伤有罹患破伤风的风险,应按照《非
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的要求,预防破伤风
[8~10]。
治愈情况
如石头鱼刺伤轻微,仅有局部临床表现者,预后通常良好。
如并发破伤风等并发症,预后不佳。
对于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有较高的死亡风险。
预后因素
预后与石头鱼种类、致伤原因、毒囊释放毒素量不同、外伤部位、患者的个体特征、暴露的持续时间以及暴露时给予的治疗措施等有关。
危害性
石头鱼刺伤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适当增加营养,增加自身免疫力。
保持健康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饮酒。
规律生活
病情稳定后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运动。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不吸烟。
保持心理健康
对于石头鱼刺伤后出现心理创伤的患者,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病情监测
应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意识和精神状态。
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按时伤口换药处理。
如有必要,可遵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随诊复查
根据受伤部位,受伤程度等,医生会制定复查时间,遵医嘱按时复查。
预防
学习石头鱼刺伤急救相关知识。
避免出于好奇,去捕捉、拣拾、碰触不明鱼类。
下海作业时应戴胶皮手套、扎紧长裤裤管、穿胶鞋。
厨师在加工石头鱼时应尽早剪除毒刺,预防刺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