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中毒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氰化物进入体内引起的中毒反应,严重程度与摄入剂量相关
表现为头痛、头晕、癫痫、皮肤樱桃红,甚至心跳呼吸骤停
最常见于火灾、职业暴露、不当使用硝普钠、自杀服用氰化物等
通过呼吸循环支持、镇静、抗癫痫等一般治疗,使用​​​羟钴胺​等药物解毒
定义
氰化物中毒是指吸入、口服、皮肤接触或者注射等途径导致氰化物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反应。
氰化物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行业,常见的包括氢氰酸、氢氟酸、氰化钾、氰化钠;桃仁、杏仁、白果仁等蔷薇科植物的果仁中,都含有生氰糖苷,分解后可生成氢氰酸。
氰化物是已知致命速度最快的毒素,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致死。工业生产中接触、误服氰化物,或者食用大量含氰化物的食物,都可能引起中毒。
分类
按照病程长短
急性中毒:氰化物中毒绝大部分是急性中毒,是通过不同暴露途径接触到氰化物引起的全身中毒反应。
慢性中毒:少数氰化物中毒是慢性中毒,包括抽烟者、长期小剂量接触氰化物等,可能出现慢性中毒表现。
按照暴露途径不同
经静脉:往往是因为不当使用硝普钠,硝普钠含有氰化物,如果因各种原因导致氰化物蓄积即可导致中毒。
经口:因自杀、误服或者食用大量含氰化物的食物如桃仁、木薯、白果等。
经皮肤接触:多为职业暴露,氰化物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中,可因操作不当导致皮肤直接接触氰化物引起中毒。
经呼吸道:火灾或者爆炸现场,在燃烧过程中可能释放出氰化物,毒烟吸入导致中毒。
氰化物中毒的机制是什么
氰化物中毒的机制主要是氰化物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后,与体内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阻断细胞电子传递,使机体缺氧产生中毒效应。
氰化物急性进入人体后,释放出的氰离子迅速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阻断电子传递及氧化磷酸化,抑制细胞内氧的利用,导致细胞内窒息,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头晕、胸闷、头痛、呕吐,严重者引起口唇发紫、呼吸困难、抽搐、昏迷、死亡等。
平时应严禁食用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类。从事特殊行业时,应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做好个人防护,加强毒物的密闭管理以及室内通风。
如有氰化物接触史,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