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死亡指全脑功能永久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
表现为深昏迷、脑干反射消失、自主呼吸消失等
可因颅脑外伤、脑卒中、颅内感染、心搏骤停、窒息、麻醉意外等导致
无法治疗,如脑死亡者为器官捐献者需要进行心肺支持治疗维持器官供血
定义
脑死亡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即死亡。
全脑功能包括大脑功能、间脑功能、脑干功能。
脑死亡与植物人(
植物状态)根本的区别是全脑功能丧失,无自主呼吸;植物人为大脑皮层严重损伤引起的意识丧失,但大脑皮层下的中枢功能依然存在,特征性的表现为存在自主呼吸。
分类
临床上没有对脑死亡的严格分类,因为成人与儿童在脑死亡的判定方面有所区别,因此可以将脑死亡分为成人脑死亡和儿童脑死亡。
致病原因
原发性脑损伤
损伤的原发部位多在脑部。
继发性脑损伤
损伤的原发部位多是脑以外的其他器官,或是全身性的损伤导致脑部缺氧引起。
包括心搏骤停、窒息、溺水、麻醉意外等。
发病机制
大脑、间脑、脑干等是支配人体各种功能的中枢。
各种脑损伤导致大脑、间脑、脑干的功能完全丧失,使得自主呼吸等重要功能丧失,人处于一种死亡状态。
发生脑死亡后,即使使用呼吸机维持呼吸功能、胸外按压或起搏器维持心脏跳动,也无法使脑功能恢复。
主要症状
脑死亡的表现是对外界没有反应,也没有自主呼吸。但临床上并不能仅凭这些表现而判断脑死亡。
深昏迷
失去反应
外界的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身体的反应。
无自主运动
肌肉松弛,没有自主的运动。
眼球无活动
眼球固定,没有活动。
瞳孔散大。
便失禁
多存在大小失禁的情况。
生命体征异常
没有自主呼吸。
可能存在血压下降的情况。
脑干反射消失
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直接对光反射消失:瞳孔在强光照射下不收缩。
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另一侧眼部在强光照射下,本侧瞳孔也不收缩。
角膜反射消失
用棉花丝等轻触角膜,不出现眨眼动作。
头眼反射消失
将头部快速转向一侧,而眼部不向反向旋转。
前庭反射消失
咳嗽反射消失
刺激上呼吸道,但不出现咳嗽。
无自主呼吸
患者在没有呼吸机的帮助下不能呼吸。
就医科室
急诊科
突发昏迷,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及心跳停止情况,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同时对患者进行
心肺复苏抢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未经医生许可,切勿滥用药物,以免药物影响相关检查,干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就医准备清单
由于患者无法接受医生的问诊,因此下述就医清单应由家人代为完成,并提交给医生以供参考。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昏迷出现多久了?
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曾受过外伤,或者发生过脑血管疾病?
家族中是否有人发生过类似情况?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近期服用过哪些药物?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
影像学检查:颅脑CT/MRI检查、胸部X线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静催眠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等。
诊断依据
病史
发生过窒息、溺水等意外。
临床表现
处于深昏迷状态。
脑干反射消失。
无自主呼吸。
脑电图检查
是脑死亡判定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
当脑电波持续静息状态并超过30分钟时,提示脑死亡。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是脑死亡诊断方法之一。
部分诱发电位可提示脑死亡改变。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检查脑血管血流情况。
脑血流明显减少或消失提示发生脑死亡。
自主呼吸激发试验
停止呼吸机辅助呼吸改用氧气导管输氧,并测量停止呼吸机前和输氧一段时间后动脉内的
二氧化碳分压情况,来判断有无自主呼吸。
脑死亡者自主呼吸激发试验为阴性。
诊断标准
脑死亡的判定标准如下。
判定先决条件
有明确的昏迷原因。
排除可逆性昏迷。
临床判定标准
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标准。
深昏迷。
脑干反射消失。
无自主呼吸。
确认试验标准
以下三项确认试验中至少需要两项符合。
脑电图:提示电静息。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显示双侧N9和(或)N13存在,P14、N18、N20消失。
经颅多普勒超声:显示颅内前循环和后循环血流呈震荡波、尖小收缩波或血流信号消失。
判定时间
29天至1岁婴儿,首次判定后24小时后再次进行判断,如仍符合脑死亡标准,则判定为脑死亡。
1至18岁儿童,首次判定后12小时后再次进行判断,如仍符合脑死亡标准,则判定为脑死亡。
儿童发生严重
颅脑损伤,或是心搏骤停复苏后,至少24小时后再进行脑死亡判定。
鉴别诊断
急性中毒
相似点:均可出现昏迷。
不同点:急性中毒常因一氧化碳中毒、乙醇中毒等引起,昏迷大多为可逆性的,患者多有明确的中毒经历。可通过毒物接触史、碳氧
血红蛋白检测、动脉血气分析、血液乙醇含量等进行区分。
药物过量
相似点:均可出现昏迷。
不同点:药物过量导致昏迷多因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全身麻醉药或肌肉松弛药物过量引起,昏迷为可逆性的,患者多有相关药物使用的经历。可通过用药史、血药浓度检测等进行区分。
严重代谢或内分泌功能障碍
相似点:均可出现昏迷。
不同点:严重代谢或内分泌功能障碍包括
肝性脑病、肾性脑病、低血糖等,引起的昏迷大多是可逆性的,患者常有严重的
肝病、严重的肾病、糖尿病等疾病。可以通过病史、
血氨、血生化等检查进行区分。
植物状态(植物人)
相似点:均表现为昏迷、不能与外界交流。
不同点:
植物状态时,患者大脑受损严重,主观意识丧失,但仍保留皮层下中枢功能,有自主呼吸,有吸吮、咀嚼和吞咽等反射。可通过自主呼吸激发试验、脑电图等检查进行区分。
治疗目的:脑死亡不需治疗,对器官捐献者实施心肺支持以利于移植后器官的恢复。
治疗原则:对器官捐献者进行呼吸机支持和动脉内球囊反搏,以维持脑以外器官的血流。
治疗方法
脑死亡判定后,任何治疗均无法逆转死亡过程,因此临床上无需治疗。对于器官捐献者,可以进行以下心肺支持治疗,目的是保证移植器官的功能。
机械辅助通气
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通过机器辅助血液循环。
治愈情况
按照国际通用的定义,脑死亡属于全脑发生不可逆转的功能丧失,自主呼吸停止,即患者已经死亡。对脑死亡者实施任何治疗,都不能逆转,因此是不能治愈的。
国外资料显示,在十多年间没有患者被诊断为脑死亡后出现病情逆转的。脑死亡患者可以出现肢体活动,这些活动与脊髓存活有关。
由于确诊脑死亡意味着放弃一切医学治疗,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其判定标准、操作规范,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误判。
预防
在发生脑死亡前,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治疗原发疾病、防止意外事故避免或减少其发生。
生活管理
改善饮食,保证营养充足,维持适宜体重,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新鲜蔬果等。
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避免酗酒。
保持积极心态,避免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
改善生活习惯,坚持适量运动,保证睡眠充足,避免劳累、熬夜。
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并进行治疗。
治疗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身体上的疾病,控制病情,避免病情恶化。
按照医生要求合理用药,不要相信偏方、秘方。
防止意外
注意交通安全,乘车、开车时系好安全带,骑自行车、电动车时戴好头盔。
远离暴力。
运动时做好防护,避免摔倒、碰撞。
未成年人、老人、残障人士活动时最好有人陪伴。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