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肌肉长时间受挤压引起肌肉肿胀坏死和急性肾损伤等为主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肌肉肿胀、疼痛、酱油色尿、少尿或无尿、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等
在地震、泥石流、车祸等事件中肌肉长时间受挤压引起,在挤压解除后出现
通过补液、碱化尿液、纠正高钾血症、防治急性肾损伤等进行治疗
定义
挤压综合征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长时间受到挤压,因为肌肉出现缺血、变性、坏死,而出现的以肌红蛋白血症、肌红蛋白尿、
高钾血症以及
急性肾损伤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挤压综合征通常发生于地震、泥石流、塌方等意外灾难,以及车祸等事件时,伤者通常会受到长时间挤压性伤害,在挤压解除后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发病情况
挤压综合征出现于挤压性灾难事件。
据相关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挤压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率高达90%;地震导致的挤压综合征死亡率则仅次于直接损伤,国内近年地震灾害中,导致
挤压伤的比例为3%~20%,而挤压综合征导致急性肾损伤的患者中,死亡率达到20%。
致病原因
外部因素
常见的挤压综合征继发于灾害受害者的
挤压伤,常见情况包括。
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
生产事故:矿难、爆炸、工业事故等。
战争。
其他:如建筑物倒塌、踩踏事件等。
体内因素
挤压综合征是肢体及躯干的肌肉组织受到严重挤压伤,在挤压去除之后,出现的一系列损害。其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几方面:
高钾血症
压迫被解除后,肢体循环恢复,肌肉细胞坏死使大量的钾离子释放入血进入循环,出现
高钾血症,当血钾达到致命水平时,可以导致
心室颤动和心搏骤停。
低血容量/休克
挤压伤合并有出血或由于
肌肉坏死,毒素入血导致失血性休克或脓毒血症,若由此导致的循环衰竭未能得到及时的处置和改善,则会严重危及生命。
急性肾功能损伤
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肌肉释放的
肌红蛋白对肾血管的损伤等原因,在挤压伤发生后常会导致急性肾功能损伤,继而导致严重的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导致
肾损伤的原因,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患者会死于严重的内环境紊乱。
凝血功能障碍
受压部位坏死组织的代谢废物入血,会造成酸碱平衡紊乱和氧化应激反应,血管内血栓与微循环障碍,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发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脓毒症
患者受到创伤后,会导致患者出现强烈的氧化应激反应,炎症风暴的出现会导致
脓毒症。
发病机制
挤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存在以下的过程:
循环损伤:解除挤压后,大量液体从细胞外转移到受损的肌肉细胞中,血管内容量耗尽并且可能发生
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血管损害也可能是由于导致失血的相关损伤、
电解质紊乱引发直接心肌毒性所致。肌肉细胞释放的其他物质可能会直接抑制心肌电传导。
肾功能损伤:由于循环性休克和血管内容量减少,肾入球小动脉血管收缩,随后肾皮质缺血。肌红蛋白、尿酸盐和磷酸盐由肌肉细胞在远端肾小管中形成管状柱形,随后出现管状梗阻。
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由于遭受创伤打击,患者会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会导致胃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
胃黏膜损伤因子增强,导致
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乃至消化道出血。
主要症状
局部表现
受累肢体伤后初期可无明显症状。随后逐渐下述表现:
逐渐加重的肿胀,皮肤紧张、发亮。
出现红斑、水疱、淤斑,局部硬且压痛明显。
远端(肢体远离躯干的一端)皮肤苍白,皮肤温度降低。
血管搏动早期可触及,后期可完全消失。
受伤肌肉无力,牵拉时有剧痛。
感觉减退。
全身表现
在患者的挤压被解除以后出现,其表现与毒物入血和血容量突然减少相关。常见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受压部位的肿胀、淤血、发绀,可以出现伤肢疼痛,或者麻木、无知觉。
精神萎靡不振,体温偏低,出现口渴甚至眼窝塌陷。
躁动不安、意识恍惚。可先出现兴奋,后变得淡漠、少语、嗜睡,甚至昏迷。
心率加快、脉细弱、面色苍白、皮肤凉,末梢循环差、低血压甚至出现休克,存在心搏骤停的可能。
呼吸急促或者深大,嘴唇和手指青紫(发绀)。
尿液为酱油样(红棕色、深褐色),少尿。
其他症状
除上述典型的挤压综合征表现外,患者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恶心、呕吐,甚至呕血。
发热。
头晕、心悸。
并发症
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为挤压综合征的继发性并发症。患者可在24小时内出现持续少尿或无尿,
尿色为红棕或深褐色,尿液检查可见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是一种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全身广泛的出血,表现为创面有难以止住的广泛渗血。
骨筋膜室综合征
由于
挤压伤使骨筋膜室结构伤害导致的剧烈疼痛和关节活动障碍。
其他
如外伤继发感染、破伤风、休克等。
就医科室
急诊科
通常就诊于急诊科,通过早期的补液、碱化尿液、降钾等治疗维持
生命体征,为后续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机会。
在突发灾难性事件中,挤压综合征一般继发于
挤压伤之后。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应该及时拨打120,请求专业的急救人员的帮助。
重症医学科
挤压综合征的患者在急诊经过初步处置后,通常需要入住ICU进行进一步的生命支持和相关治疗。
肾内科
对于挤压综合征导致的急性肾功能不全、
高钾血症,通常需要肾内科的医生进行干预与处理,必要时进行床旁血滤治疗。在急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期时,则需要在肾内科进行长期的血液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
骨科
挤压综合征患者通常会有大面积的肌肉
软组织损伤,需要骨科医生进行治疗,必要时需要手术治疗,甚至截肢。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保持现场环境安全,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
第一时间呼叫专业救援。
患肢制动、脊柱头颈呈直线平放,避免随意搬动患者。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受伤的经过和过程是怎么样的?
目前主要的不适是什么?
疼痛的部位在哪里?
是否出现少尿?
是否出现酱油色尿?
出现这些症状多久了?
这些症状发作的时间和频率是怎样的?
这些症状有没有加重或缓解因素?
病史清单
是否有受挤压伤的情况,具体是什么情况?
被挤压多久了?
是否有肾功能不全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肾功能、电解质、凝血、血常规、尿常规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酸剂:碳酸氢钠。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有明确的受到挤压的经历。一般于自然灾害或生产、生活事故中受到较长时间的挤压。
一般认为肢体在受到1小时以上压迫才会发生挤压综合征。但有报道认为30分钟受压即可发生,也有人认为存在足够大的压力时很短时间即可发生。
在解除挤压因素后发生。如地震后被埋者被成功救出后。
临床表现
受压肢体出现逐渐加重的肿胀、红斑、水疱、淤斑。
患肢剧烈疼痛。
出现意识改变,如意识模糊、躁动、昏迷等。
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可出现管型、红细胞及白细胞,出现
蛋白尿。
血液检查:
肌红蛋白升高;血钾、血磷升高,血钙降低;肌酸磷酸激酶、
乳酸脱氢酶等水平升高;凝血指标的异常。这些检查为静脉血进行的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酸碱平衡紊乱。
影像学检查
挤压综合征很可能存在肢体骨折和大脑损伤,因此需要进行身体各部位的X线、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以明确。
诊断标准
挤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有长时间受重物挤压的受伤史。
持续少尿或无尿,并且经补液治疗尿量无明显增多;或者出现酱油色尿。
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鉴别诊断
骨筋膜室综合征
相似点:致伤因素相同,均可出现局部
肢体肿胀,疼痛等。
不同点:一般单纯的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全身反应较轻,出现患肢剧烈疼痛、末端皮肤苍白、感觉异常。挤压综合征则全身反应重,多出现少尿或酱油色尿、意识变化等。
其他原因急性肾衰竭
相似点:均可出现少尿、无尿、尿液颜色加深。
不同点:其他原因急性肾衰竭一般无明确的
挤压伤病史,可出现无力、双下肢和眼睑浮肿、食欲下降等。挤压综合征有明确的挤压史,有患肢疼痛、红肿、淤血等,可出现
意识障碍。但挤压综合征的
肾损伤严重,亦可发生急性肾衰竭。一般可通过病史鉴别。
治疗目的:挽救生命,降低伤残率。
治疗原则:现场救治时评估伤员情况,尽快解除肢体的压迫的同时,给予补液扩容防止死亡;院内进行综合治疗,防治水电和酸碱平衡紊乱,预防重要脏器衰竭,降低伤残和死亡。
挤压综合征较其他疾病的有明显的特征,其治疗应从现场救援过程即开始。其治疗包括现场、入院后治疗,以及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一般治疗
现场救治
首先确认现场安全,在保证救治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尽快解除患者的肢体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压迫。
解救同时开放静脉通路,补充足够的生理盐水。
入院后治疗
即患者成功解救后,送入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的治疗。由于每位患者的病情都存在不同,以下仅列举常见的治疗方法。
补液:静脉补液支持治疗,以输入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为主,可以适当使用碱性溶液,避免使用含钾溶液,一般不选用人造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在晶体液入量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输注人血
白蛋白以保证血浆胶体渗透压。
防治
高钾血症:口降钾树脂(通过肠道内吸附交换的方式减少钾离子吸收)、高糖+
胰岛素(促进细胞钾吸收,减少血钾)、
呋塞米(有尿液者可用袢利尿剂促钾排出)、
血液净化(床边持续血液净化技术清除血中炎症因子,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急性肾衰竭:以碳酸氢钠静脉滴注碱化尿液,渗透性利尿(尿液充足者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静脉滴注,但应该严密监测肾功能)、血液净化(清除血中游离
肌红蛋白,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避免肾功能恶化)。
纠正凝血功能: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时,应该及时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纤维蛋白原和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预防感染:由于受伤后创面大,且受伤环境复杂,极易出现复杂的感染,应该及早经验性足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此后可以根据相关的病原体和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应该尽量避免使用
肾损伤较大的药物,同时预防破伤风。
外科治疗
挤压伤可导致
骨筋膜室综合征,可通过筋膜和肌膜的切开减压,避免伤处局部的微循环障碍和肌肉组织坏死加重,减少毒素的入血而加重病情。
对
开放性损伤、伴有组织坏死和感染者,可进行清创、去除坏死组织。
其他治疗
营养支持:创伤后患者应该及时进行营养支持,促进伤情的康复。受伤早期可以使用全胃
肠外营养,随后应该尽早过渡到胃
肠内营养,应该根据血钾水平,及时调整营养支持的营养液的含钾量,避免出现高钾血症。同时应该给予足量的维生素B族。
高压氧治疗:有条件的患者,可以接受高压氧治疗,对于院内治疗进行辅助,有较好的效果。
心理健康管理:在受伤后患者通常会出现严重的疼痛,应给予安抚,并进行心理援助,帮助患者及时走出挤压伤的创伤,促进心理康复。
功能康复:在保护生命的前提下,康复治疗应该尽早介入。通过主被动训练、物理治疗和辅助功能训练,帮助组织器官修复和愈合,最大限度地保全组织和器官的完整,促进生理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挤压综合征如何分级
挤压综合征一般通过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分级,可分为三级。
挤压综合征是指某些人的肌肉受到重物挤压后,身体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疼痛、肿胀、肌红蛋白尿、高钾血症、皮肤充血、张力增高,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挤压综合征可分为三级。
一级是肌红蛋白尿试验呈阳性,肌酸激酶大于一万单位,没有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全身反应。但如果损伤后早期没有筋膜切开和张力降低,可能会发生全身反应。
二级是肌红蛋白尿试验呈阳性,但肌酸激酶大于两万单位,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血浆明显浸润组织,有效血容量减少,出现低血压情况。
三级是肌红蛋白尿试验呈阳性,肌酸激酶显著升高,出现少尿或无尿、代谢性酸和高钾血症等情况。
当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有效的治疗。
治愈情况
经规范的现场救治和入院后治疗,肾功能得到及时恢复的挤压综合征,预后尚可,但病情严重者预后差。
预后因素
一般与受挤压的身体面积、挤压时间、就医时间密切相关。
受伤肢体数量较少,肢体受累长度、挤压时间短,救治及时的患者预后会相对较好。
危害性
挤压综合征可能导致较多并发症,如急性肾衰竭、
骨筋膜室综合征、严重感染、破伤风、休克等并发症。
经治疗后,患者可能遗留患肢功能障碍、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心理创伤。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清淡饮食,注意饮食营养均衡。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少食多餐,合理调整食谱。
肾功能不全者应该控制水分和含钾食物的摄入。
生活管理
卧床患者,应由家人定期翻身、拍背,预防
压疮及肺部和泌尿系感染。
病情稳定后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运动。长期卧床者可通过勾足背进行踝泵运动,也要通过下肢按摩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
进行运动锻炼时应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戒烟酒。
保持心理健康
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恐惧心理,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家属应疏导、抚慰患者。
病情监测
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监测尿量及
尿色,同时注意是否有患肢继发感染的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遵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预防
预防挤压综合征最重要的是尽可能远离灾难事件,如学习地震逃生方法、暴雨天气远离山区、注意行车安全以防车祸等危险。
发生挤压事件后第一时间寻求专业救援,避免贸然为患者解除长时间挤压而导致后续伤害。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