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磷农药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导致的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中毒
主要表现为昏迷、呼气大蒜味、皮肤湿冷多汗、呕吐、流涎、瞳孔缩小等
主要因生产或使用中接触,误服或自杀时吞服大量有机磷农药引起
主要进行毒物清除和解毒药物治疗
定义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一种常见危急重症,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抑制
胆碱酯酶,导致乙酰胆碱大量蓄积,可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
急性有机磷中毒进展迅速,可出现瞳孔缩小、咳嗽、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肌纤维颤动、头晕、头痛、烦躁不安、
谵妄等临床表现,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发现后应立即急救。
生产或生活中接触有机磷农药,发生误服或因自杀大量吞服,均可导致中毒。
中毒后患者的呼出气体有大蒜味道为其重要特征。
分型
根据中毒症状和胆碱酯酶活力值,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有以下分型:
轻度中毒:患者表现为毒蕈碱样症状,胆碱酯酶活力为50%~70%。
中度中毒:患者出现毒蕈碱样症状和烟碱样症状。胆碱酯酶活力为30%~50%。
重度中毒:患者出现毒蕈碱样症状和烟碱样症状,还出现
肺水肿、抽搐、昏迷等,胆碱酯酶活力低于30%。
发病情况
急性有机磷中毒为临床常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发生中毒,20万人死亡,其中大多数发生于发展中国家。
我国每年发生的中毒病例中,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占20%~50%,病死率为3%~40%。
致病原因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与生活中毒、使用中毒、生产中毒等有关。
生活中毒:主要因误服或自杀。其他包括摄入了有机磷农药污染的饮水或食品,或滥用有机磷农药治疗皮肤病、驱虫等而引起。
使用中毒:在有机磷农药使用过程中相关人员因药液污染皮肤,或吸入空气中的有机磷农药而造成。
生产中毒:在有机磷农药生产或运输过程中安全防护不到位,或因生产设备密闭故障造成泄漏,污染皮肤、吸入呼吸道而发生。经皮肤吸入进展缓慢。经口及呼吸道吸入进展快速。
发病机制
有机磷农药主要在肝脏内代谢,有机磷农药可导致体内的
胆碱酯酶受到抑制,导致体内乙酰胆碱大量蓄积,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主要症状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发病时间,与毒物的种类、量、进入体内的途径、机体的状态(如是否空腹)等有关。经口中毒约为10分钟到2小时发病,经呼吸道进入约在数分钟到30分钟发病,皮肤污染中毒约为2~6小时发病。
一般表现
呼出的气体大蒜味。
大汗。
胆碱能危象表现
毒蕈碱样症状
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大小便失禁。
流涎(流口水)、流泪。
烟碱样症状
肌纤维颤动:一块肌肉上数厘米范围内出现快速、细小的或蠕动样的颤动。
心跳加快。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头痛。
疲乏、无力。
烦躁不安。
谵妄:表现为认知、注意力、记忆功能受损。出现意识模糊、感觉错乱等症状。
中间综合征
转颈、耸肩、抬头、咀嚼无力。
睁眼、张口、四肢抬举困难。
迟发性神经病
肢体末端烧灼疼痛感。
进行性肢体麻木、无力。
下肢瘫痪、四肢肌肉萎缩。
并发症
肺水肿
有机磷农药中毒导致腺体分泌增加,肺泡内蓄积大量的分泌物,可发生严重的
肺水肿。
脑水肿
有机磷农药中毒可导致脑缺氧,引起脑组织间质充血水肿,或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
脑水肿。
出现
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头晕、喷射性呕吐、嗜睡)、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癫痫、瘫痪)。
呼吸衰竭
有机磷农药致肺微循环机能失调,引起呼吸衰竭。
中枢性呼吸衰竭发生较早,可表现为呼吸急促变为浅慢,节律不整,最后出现呼吸停止。
周围性呼吸衰竭发生较晚,患者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肾损害
有机磷农药中毒损害肾脏毛细血管,还可引起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缺血等,导致肾损害。
就医科室
急诊科
若出现呼出的气体大蒜味、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大汗、
意识障碍等症状,应紧急送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家属应尽量安抚自杀者情绪。
接触
农药中毒者,应立即将患者转移至无毒环境,脱去衣物,洗净皮肤,防止毒物继续接触。
意识障碍者检查呼吸、心跳情况。如果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应就地进行
心肺复苏。
呼吸心跳平稳但意识不清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吸入或导致窒息。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呼出的气体大蒜味、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是否有肌纤维颤动、心率加快等症状?
这些症状出现有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有有机磷农药接触史?
患者生活的环境是否发现了药瓶?
患者是否曾表现出悲观厌世的情况?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机磷农药接触史。
临床表现
呼出气体有大蒜味道。
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
肌纤维颤动、心跳加快。
抬头、转颈、耸肩、咀嚼无力,睁眼、张口、四肢抬举困难。
肢体末端烧灼疼痛感,进行性肢体麻木、无力,下肢瘫痪、四肢肌肉萎缩。
瞳孔缩小、血压增高、双肺干湿啰音。
实验室检查
全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
目的:可明确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意义:正常人全血
胆碱酯酶活力值100%,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时,胆碱酯酶活力值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毒物检查
检测患者血、尿、粪便、呕吐物或胃内容物中毒物或代谢产物,可用于诊断或判断中毒程度。
血清生化检查
目的:可辅助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重要脏器受损情况。
意义: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时,会出现
肌红蛋白、肌钙蛋白Ⅰ、血清淀粉酶明显升高。发生肝肾损害时,肝功能和肾功能结果会出现异常。
胸部X线/CT检查
鉴别诊断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需与中暑、急性胃肠炎、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沙蚕毒素类农药中毒鉴别。
中暑
相似点:均可出现头晕、头痛、大汗、乏力、心跳加快、
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中暑有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中病史,有体温升高等。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有农药接触史,呼出气体有大蒜味,有流涎、针尖样瞳孔、多汗等。
急性胃肠炎
相似点:均可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
不同点:急性胃肠炎有暴饮暴食、吃不洁食物等病史。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有农药接触史,呼出气体有大蒜味,有流涎、针尖样瞳孔、多汗等。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相似点:均可出现大汗、流泪、咳嗽、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
不同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的表现及全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与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相似。通过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或有机磷农药接触史可做鉴别。
沙蚕毒素类农药中毒
相似点:均可出现大汗、流泪、咳嗽、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
不同点:沙蚕毒素类农药中毒有沙蚕毒素类农药中毒接触史,胆碱酯酶活力正常或轻度下降。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有有机磷农药接触史,全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可明确诊断。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及时清除毒物,使用特效解毒剂,维持
生命体征。
清除毒物
现场急救
迅速将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脱离中毒现场,脱去被污染的衣服、鞋帽等。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如患者出现呼吸停止、心脏停搏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可用大量肥皂水清洗被污染的头发、皮肤、手及脚等处。对无禁忌证者进行催吐以排出胃内农药,减少吸收。
洗胃
大量清水洗胃,清除患者经口摄入及肠肝循环进入消化道的毒物。
有
腐蚀性食管炎、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食管或贲门狭窄、严重的心肺疾病患者禁止洗胃。
导泻
洗胃完成后,可使用过硫酸钠、
硫酸镁、甘露醇或复方聚乙酰二醇口服或者导管注入。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复能剂
可恢复被抑制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具有较弱的抗胆碱作用。
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心率增快、眩晕、视力模糊、
复视等。
抗胆碱药
可对抗有机磷农药导致的呼吸中枢抑制、
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不良反应有瞳孔扩大、神志模糊、烦躁不安、抽搐等。
血液净化
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建议在解毒剂及综合治疗的同时尽早进行
血液净化治疗。
其他对症治疗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发生中间综合征时,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呼吸衰竭,需立即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至自主呼吸稳定后,再进行氯解磷定突击量治疗。
治愈情况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预后较差,早期及时发现,可降低死亡率。
若不能及时发现,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并发症,预后差,死亡率高。
预后因素
早诊早治:如果能够早期及时诊断,及时进行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患者病情: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
阿托品中毒,可增加死亡率。儿童合并循环衰竭时,预后不良。
危害性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可造成多系统的损害,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并发生多种并发症:
呼吸衰竭。
肾损害。
患者可能存在下述后遗症:
迟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见于重度中毒者,可在急性有机磷中毒病情好转后1~2周出现。表现为
深感觉障碍,其次为双下肢和/或双手无力及手足部肌肉的萎缩。
反跳:少数中毒者经过抢救病情好转后,再度出现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可能与洗胃不彻底导致药物再吸收,或治疗时阿托品停药过早有关。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初期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恢复期应进食维生素较丰富的食物,比如胡萝卜、香蕉、西红柿等。
生活习惯
规律生活,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保持心情舒畅。
病情好转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随诊复查
定期随诊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复发和病情加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建议遵医嘱进行复诊。
复查时可能需要做血生化检查和全血
胆碱酯酶活力测定。
预防
预防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对生产和使用有机磷农药的人员要进行宣传和普及防治中毒常识。
在生产和加工有机磷农药的过程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流程。
搬运和应用农药时应做好安全防护。
家中有机磷农药存放时要注意避免孩子接触,以免发生误服。
对于慢性接触者,定期体检和测定全血胆碱酯酶活力。
生活与工作中注意自我调节,如果感觉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异常情绪,可寻求身边人的帮助,必要时求助心理医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