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蜇伤指胡蜂的尾针刺破人体皮肤后,能释放毒素,引起人体中毒
临床表现分为局部症状、过敏反应和多器官功能损害表现等
胡蜂的尾针刺破皮肤、黏膜,释放毒液,致使人体发生中毒和(或)过敏反应等
现场急救后及早就诊,进行局部治疗、抗过敏治疗及器官支持治疗等
定义
胡蜂的尾针可以刺破人体的皮肤、黏膜,造成感染、中毒、过敏反应等。
胡蜂螫伤后可发生过敏反应及直接毒性作用致病,过敏反应与中毒剂量无关,毒性作用则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损害。
胡蜂隶属于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组,亦名马蜂、黄蜂、草蜂等。
发病情况
世界上已知胡蜂种类有5000多种,中国记载的有200余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西北、云贵、浙江、台湾等地山区的丛林,其中包括胡蜂亚科的剧毒杀人胡蜂、黑胸胡蜂、金环胡蜂和基胡蜂等。
胡蜂蛰伤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出现在8~10月。有研究表明,胡蜂蜇伤病例呈广泛分布趋势,城乡分布中,乡镇分布较多。男性高于女性,中年人高于其他年龄段。
致病原因
胡蜂的尾针刺破人的皮肤后,能释放毒液。胡蜂毒液成分主要包括各种胺类物质(如
组胺、多巴胺等)、多肽物质(激肽、肥大细胞脱粒多肽等)以及高分子蛋白(神经毒蛋白、磷脂酶A、透明质酸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磷脂酶A、透明质酸酶及抗原-5
[4~6]。
抗原-5能够迅速诱发机体发生IgE 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
磷脂酶A2主要与蜂毒肽协同作用引起急性溶血反应及过敏反应。
组胺、透明质酸可造成心脏、肝脏等器官的损害和过敏反应。
主要症状
局部症状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伴/不伴瘙痒,蜂刺部位可发生中心性坏死,可持续数天。
邻近气道及面部的蜂螫伤伤口更容易导致气道狭窄。
蜇伤眼部可能导致眼部红肿、畏光流泪、视物下降、弥漫性
角膜炎等。
过敏反应
皮肤瘙痒、荨麻疹、水肿、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导致呼吸困难、窒息直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横纹肌溶解症
胡蜂毒素可致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如
肌红蛋白、
肌酸激酶、小分子物质等)漏出,导致针刺局部疼痛、肌酶升高、肉眼血尿,多伴有急性肾衰竭及代谢紊乱(
高钾血症等)。
血管内溶血
蜂毒可以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引发红细胞的通透性改变,胞内胶体渗出,致红细胞处于低渗状态而破裂,红细胞溶解。血红蛋白被释放入血浆,导致
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竭(少尿、无尿、血尿、蛋白尿等)。
泌尿系统损害
毒素直接损害肾小管,横纹肌溶解,血管内溶血等出现少尿、血尿、酱油尿等。
肾功能及电解质异常、酸碱失衡。也有个例报道可以出现
急性间质性肾炎及肾皮质坏死。
神经系统
可出现头晕、头痛、一过性晕厥等。
呼吸系统
表现为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发展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液系统
可诱发凝血功能异常,出现非蜇伤部位的皮下出血点、
瘀斑、呕血,甚至便血。
消化系统
轻者常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诱发
消化道出血,出现呕血、黑便。
循环系统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等,表现为头晕、头昏、心悸等。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机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以致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可出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表现为不同部位的出血,如
皮肤黏膜出血、瘀点、淤斑,呕血、黑便、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如发生胡蜂蛰伤事件,应立即开始院前急救,尽快转运患者至有动物伤害救治经验的急诊科或急诊外科,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医师进行规范处置。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保护伤处,避免伤处再次污染。
家属应陪同就医,以防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伤口红肿热痛?
是否出现了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抽搐及昏迷等症状?
是否出现皮肤瘀点、淤斑?
是否出现少尿、无尿、血尿?
病史清单
是否有过其他动物致伤病史?
是否有过敏史?
是否有过破生风感染病史?
是否有破伤风疫苗接种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破伤风疫被动免疫制剂
主要依据胡蜂致伤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接触胡蜂和被蛰伤史。
症状
一般无毒刺残留,蜇伤处疼痛,皮肤呈局部
瘀斑,溃疡性凹陷形成,周围伴发荨麻疹样改变。
胸闷、憋气、发绀、喉头堵塞感、面色苍白、大汗、昏迷等。
辅助检查
血常规
了解血细胞水平,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
凝血功能检查
肾功能检查
出现少尿、无尿、血尿时,需要检查肾功能,了解
肾损伤及代谢情况。
心肌酶、心电图检查
了解心肌是否发生损伤,是否出现心律失常等。
颅脑CT、肺CT
当出现头痛、头晕,
意识障碍时,需要做颅脑CT,了解是否存在
颅脑损伤。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时,肺CT检查有助于明确
肺损伤情况。
超声检查
腹部、盆腔超声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内脏出血、器官损伤等情况。
诊断标准
根据胡蜂蜇刺的数量、有无过敏反应及其他器官受损情况进行病情分级。
轻度
①胡蜂蜇刺数量<15 针;②伴/不伴轻度过敏反应,无全身荨麻疹及喉头水肿;③尿量正常,无血尿、酱油尿,肾功正常;④无其他器官受损。
中度
①胡蜂蜇刺数量≥15 针;②伴/不伴过敏反应,甚至全身荨麻疹,无喉头水肿;③尿量减少,<0.5 ml/(kg·h)(时间>6 小时),无血尿、酱油尿,血肌酐绝对升高≥0.3mg/dl或相对升高≥50%;④无心、肺等其他器官受损,
生命体征平稳。
重度
①出现血尿、酱油尿,尿量进一步减少,<0.5 ml/(kg·h)(时间>12 小时),
血肌酐相对升高>200%~300%;②伴/不伴心、肺、消化道等其他重要脏器受损;③生命体征平稳。
极重度
鉴别诊断
如果有明确的胡蜂接触咬伤史,一般不需要鉴别;致伤动物不明时仅从临床症状上有时不易区分。
蜜蜂蛰伤
被蜜蜂蛰伤后,伤口留有毒刺,受蛰部位立即出现显著的疼痛、灼烧感,周围皮肤红肿,无溃疡性凹陷形成。
蜜蜂蜇伤一般不会造成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以局部症状为主。
如果被成群的蜂蜜蛰伤,也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隐翅虫皮炎
表现为在接触部位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伴有烧灼疼痛感,其上逐渐出现密集的
丘疹、水疱或脓疱,可继发表皮坏死、糜烂及结痂等,1~2 周脱痂愈合,留下暂时性
色素沉着。
蜈蚣蜇伤
伤口为一对小出血点,局部疼痛、红肿,伴有眩晕、恶心、呕吐、发热、心悸、
谵妄、昏迷等,一般无水疱,常无瘙痒,以伤口疼痛为主要特征。
治疗目的:去除毒针及毒液,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治疗原则:清洗伤口,中和毒素及抗过敏治疗。
现场急救
对蜇刺仍遗留在皮肤者,可拔除或胶布粘贴拔除以及拔罐取毒针,不能挤压。
局部清水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或选择弱酸性液体如食醋等。
口服蛇药片或碾碎调成糊状涂抹伤处。
院内救治
根据胡蜂蜇刺的数量(间接反映胡蜂数量及毒液量)、有无过敏反应及其他器官受损情况进行病情分级,按级别进行相应处理。
轻度
局部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如果有轻度过敏反应,可使用少量激素(
甲泼尼龙等)或抗
组胺药物(
氯雷他定、
西替利嗪等),观察病情变化。
中度
抗过敏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免疫、抗休克、抗过敏、抗溶血及等作用。过敏严重者立即肌内注射糖皮质激素,高流量吸氧和0.9%
氯化钠注射液快速输注。常用药物:
氢化可的松、
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
全身水化及碱化治疗
输注0.9%氯化钠及5%
葡萄糖注射液,保证尿量200~300ml/h,每日液体入量>3000ml。注意避免因为输液速度过快引发
肺水肿。
可使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使用碱性药物将尿pH值调整至7.0 以上。碳酸氢钠碱化也有助于防治
蜂毒所致横纹肌溶解及溶血引起的
急性肾损伤。
血液灌流治疗
活性炭或树脂灌流器可强力吸附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毒素,中到重度的胡蜂蜇伤应尽早进行,清除血液中的毒素。
血液透析治疗
用于毒素所致急性肾衰竭的患者,能有效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中、小分子毒素,且能纠正酸碱失衡及
电解质紊乱。较多适用于蜂蜇伤引起的急性肾衰竭但
生命体征相对稳定需要间断透析者。
对症支持治疗
中毒性心肌炎者要加强营养心肌,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和
心肌缺血。
给予抗菌药物、支气管扩张剂、祛痰、雾化吸入剂等。
重度
除前述全身水化、碱化及
血液灌流治疗外,需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极重度
有条件转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给予血液灌流及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清除蜂毒及炎性介质,必要时行
血浆置换,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
预防破伤风
胡蜂蛰伤有罹患破伤风的风险,应按照《非
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的要求,预防破伤风。
治愈情况
轻、中度患者一般预后较好,无明显后遗症。重度患者经积极治疗大部分可痊愈,也有少部分死亡。
如并发破伤风等并发症,预后不佳。
对于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有较高的死亡风险。
预后因素
预后与胡蜂种类,注入毒液多少,是否及时、规范处理,以及个体自身健康状况(有无严重基础疾病)等有关。
危害性
胡蜂具备极强的攻击性,可能出现群体攻击,伤情重者可致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死亡。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适当增加营养,增加自身免疫力。
保持健康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饮酒。
规律生活
病情稳定后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运动。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不吸烟。
保持心理健康
对于胡蜂蛰伤后出现心理创伤的患者,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病情监测
应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意识和精神状态。
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按时进行伤口换药处理。
如有必要,可遵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随诊复查
根据受伤部位,受伤程度等,医生会制定复查时间。遵医嘱按时复查。
预防
在林区活动时,尽量穿长袖衣裤;避免着颜色艳丽的服装;避免使用含香味的防晒霜、香水等。
远离胡蜂较多的林区,不要靠近或碰触蜂巢。
有胡蜂飞过时,不要惊慌,不要奔跑,应当站立不动,不要拍打胡蜂。
在林区活动时,保管好食物和饮料,避免含糖和甜味饮料外露。
对于有过敏高危因素者,建议随身携带
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备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