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气短、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主要因从平原地区快速到达高原地区,对环境适应不足,使机体缺氧
可采取一般治疗、氧疗、药物治疗等进行治疗
患上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身体素质差的人好发
高原反应是什么?
定义
高原反应是较短时间内从平原到达高原地区后,因大气压下降,供氧减少,而机体对环境适应能力不足引起的缺氧性疾病。
高原是指海拔(离海平面距离)3000米以上的地区。
相对于平原,高原地区大气压较低、空气稀薄,大气中氧含量较低,容易发生缺氧。
分型
根据病程分型如下。
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常发生在进入高原地区后6~24小时,在高原地区停留24~48小时后大部分可缓解,数日后消失。
慢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且不缓解。
发病情况
任何人都有可能发生本病。
患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身体素质较差者容易发生。
海拔多少米会出现高原反应?
高原是指海拔(离海平面距离)3000米以上的地区。相对于平原,高原地区大气压较低、空气稀薄,大气中氧含量较低,容易发生缺氧。但由于个体差异,有些人在低于海拔3000米的地区就出现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病情较轻的状态,若发生高原肺水肿或
脑水肿,会有生命危害。一旦出现高原反应,建议及时就诊。
出现什么情况说明有高原反应了?
进入高原地区后,如出现头痛、头晕、胸闷、气短,甚至意识丧失等表现,有可能出现了高原反应。
症状出现后应就地休息,建议平躺、注意保暖,有条件者可采取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到医院急诊科就诊。
高原反应怎么快速缓解?
发生高原反应时,可采取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停止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注意保暖,远离寒冷、潮湿环境。
食物应选择热量较高、易吸收消化的食物,如含糖巧克力等。
同时建议患者转移至海拔较低的区域。高原反应持续不缓解,应到医院急诊科就诊。
什么人容易发生高原反应?
患有呼吸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慢性心功能衰竭等,肥胖、贫血者,进入高原后,易发生高原反应。
但高原反应和海拔高度、个体差异有关。所以不能准确估计什么人更易发生高原反应。
致病原因
主要因从平原地区迅速到达高原地区后,对低大气压、低
氧分压、寒冷环境条件不适应引起。
诱发因素
寒冷:不注意保暖、气温过低等。
饥饿。
饮酒:多发生在大量饮酒后,也可发生在饮酒量较少时。
劳累:因爬山、劳动等导致劳累。
精神心理因素: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的情绪可以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或诱发本病。
睡眠不足:熬夜、失眠等导致睡眠不足。
发病机制
高原地区大气压低、氧含量低,不能满足人体的需氧量,人体组织出现缺氧。
神经系统:缺氧可导致血管扩张、颅内压升高。
呼吸系统:缺氧可导致呼吸加深、加快。
心血管系统:缺氧可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
急性高原反应症状
头痛、头晕:头痛多发生在双侧额部。
心悸、胸闷。
气短:呼吸短促。
厌食、恶心、呕吐。
走路不稳。
皮肤和黏膜发紫。
慢性高原反应症状
头痛、头晕。
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心悸、气短。
食欲减退、消化不良。
手足麻木。
晕厥:短暂性意识丧失,可在几秒或几分钟后自行缓解。
就医科室
急诊科
进入高原地区后,如出现头痛、头晕、胸闷、气短,甚至意识丧失等表现,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症状出现后应就地休息,平躺、注意保暖,有条件者转移至海拔低的区域,送诊应由他人搬运。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出现头晕、胸闷、心慌多长时间了?
有没有头痛?具体在哪个位置疼?
是否出现过晕倒?晕倒前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状?
到达高原地区多久了?
到高原地区多长时间开始不舒服的?
病史清单
之前是否有饥饿、喝酒、劳累、熬夜、失眠的情况?
近期是否有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以往有高血压、心脏病、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血生化
诊断依据
病史
近期有从平原地区到达高原地区的经历。
临床表现
症状
到达高原地区后,出现头痛、头晕、气短、心悸、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体征
可出现心率增快、呼吸深快、心律失常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急性高原反应时,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多;慢性高原反应时,可出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轻度升高的情况。
检查前无须空腹。
血生化
检查肝功能、肾功能、钠离子、钾离子等。
用于鉴别其他疾病。
注意事项:急诊检查不用禁食水。
动脉血气分析
明确病情严重程度或排除其他疾病。
注意事项
抽血时会抽取桡动脉(手腕)或股动脉(大腿根部)的动脉血。
抽血后应用力按压抽血的部位,直到血管不出血为止。
如果局部发现皮肤隆起、血液流出等情况,在加大压力的同时及时通知医生。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
了解心脏的功能和结构。
可以明确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排除其他心脏疾病。
注意事项
检查前按照医生要求暴露胸部。
检查时会在检查部位皮肤涂抹耦合剂。一般情况下,耦合剂对皮肤没有损伤。
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保持固定姿势,避免乱动。
检查后可将耦合剂用纸巾擦除。
头部CT、磁共振成像(MRI)
了解脑部的结构。
用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或排除其他疾病。
注意事项
CT检查前去除检查部位的饰品或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或耳钉等。
MRI检查前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如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应提前告知医生。
心电图
检查是否存在心律异常。
明确病变严重程度,或排除其他心脏疾病。
注意事项
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去除身上的电子产品等。
检查时暴露前胸、双侧手腕和脚腕的皮肤,按照医生要求摆好体位,保持均匀呼吸,避免活动。
鉴别诊断
晕动病
相似点:头晕、恶心、呕吐。
不同点:
晕动病是耳部迷路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多发生在乘坐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尤其是道路曲折、颠簸时,停下休息后可逐渐缓解。
急性胃肠炎
相似点: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不同点:急性胃肠炎是胃肠发生的感染性疾病,多因不洁饮食引起,与海拔变化不大。还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可通过血常规、粪便常规等检查鉴别。
高血压
相似点:头痛、头晕、恶心。
不同点:高血压是血压异常升高的疾病,在平原地区也可出现症状。服用控制血压的药物后可缓解。可通过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鉴别。
治疗目的:改善缺氧,缓解症状,避免发生严重情况。
一般治疗
休息
停止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
休息的时候注意保暖,远离寒冷、潮湿环境。
适当进食
如无恶心、呕吐可适当进食。
食物应选择热量较高、易吸收消化的食物,如含糖巧克力等。
及时转移
如症状不缓解或加重,应转移至海拔较低的区域。
发生急性高原反应时,应转移至海拔至少下降300米的区域;发生慢性高原反应者,应转移到平原地区。
转移途中最好由他人搬运,避免走动,同时注意保暖。
氧疗
本病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急性高原反应时,可采取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在1~2L/min。
慢性高原反应时,采取夜间低流量吸氧,氧流量为1~2L/min。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慢性高原反应时,可使用维生素B6、溴剂等改善症状。
治愈情况
大部分急性高原反应有一定的自愈性。
大部分高原反应可通过降低海拔痊愈或采取吸氧等治疗措施治愈。
危害性
可以出现头痛、头晕、气短、记忆力减退、失眠、呼吸困难等症状,影响生活。
如治疗不及时,急性高原反应可发展为
高原肺水肿、
高原脑水肿,慢性高原反应可发展为高原心脏病等严重状态,可危及生命。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保证饮食营养、均衡。
保证蛋白质、不饱和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分充足。可选择豆类、奶类、肉类、鱼类、新鲜水果、新鲜蔬菜、坚果类等。
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可选择谷类、薯类等替代精米、精面。
成人每日饮水量在1500~1700毫升,或按照医生要求控制饮水量。
避免生、冷、硬、烫的食物,细嚼慢咽,避免饥饿、暴饮暴食。
生活管理
戒烟,远离“二手烟”(避免被动吸烟)。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适量运动,按照医生指导选择运动项目,提高对高原缺氧环境的耐受力。
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运动过度。过程中如感到不适,应立即停下来休息。
情绪管理
避免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可通过听轻音乐、与亲友聊天、读书、看剧情舒缓的影视剧等方式缓解压力。
安全管理
出现头晕应立即停下休息,避免摔倒。
出现走路不稳、乏力等,外出时应由他人陪同,或用轮椅推行。
疾病管理
坚持治疗基础疾病,按照医生指导使用药物。
预防
有
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身体素质较差者,应避免前往高原地区。
前往高原地区前,应做好体检,如有异常,也应避免前往。
进入高原应后,应采取以下方法预防。
减少体力活动,避免劳累。
保证营养充足、均衡,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禁止饮酒。
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定期吸氧,或按照医生要求选择腰间皮下注氧、服用药物等方式预防。
逐渐增加海拔。海拔在2500米以上时,每24小时上升不应超过600米。
进入高原地区后,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及时就诊,避免发生严重情况。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