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或长期吸入二氧化碳而导致的一系列急性或慢性损害的疾病
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焦虑、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由长期处于低浓度二氧化碳环境或突然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等引起
及时救治一般预后良好,严重急性中毒未及时纠正可遗留脑病、癫痫等后遗症
定义
二氧化碳中毒是指长期吸入低浓度二氧化碳,或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碳引起的中毒。通常发生在处于低浓度二氧化碳环境,或突然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者。二氧化碳中毒可导致人体受到一系列的损害。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且不可燃的气体,是空气的组分之一(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可溶于水,其水溶液(碳酸)略有酸味,固态为干冰。
在平原发区,人体动脉血中
二氧化碳分压一般在35~45mmHg,不同个体对二氧化碳耐受差异性很大,高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常年吸烟者耐受性更高。
二氧化碳除导致中毒外,使用干冰还可能导致皮肤灼伤,也属于二氧化碳对人体的伤害。但本词条不涉及这类伤害。
分类
二氧化碳中毒可按病程长短进行分类。
急性中毒
由于突然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引起。也有学者称这种中毒为密闭空间缺氧综合征。
大多数人可在几秒钟因呼吸中枢麻痹,出现
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部分人可先感头晕、心悸,迅速出现
谵妄、惊厥、昏迷。如不及时脱离现场进行抢救,容易生命发生危险。
慢性中毒
长时间处于低浓度二氧化碳环境中引起,可出现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致病原因
接触高浓度
二氧化碳:进入通风不佳的矿井、地窖、浴室等环境,导致接触高于大气浓度的二氧化碳。
多种原因导致
二氧化碳潴留在人体内,如慢阻肺、哮喘、
肺栓塞、
胸腔积液等疾病患者,可以因肺的通气功能不足、死腔增加等导致二氧化碳无法有效排出。
诱发因素
慢性二氧化碳中毒的常见诱发因素:
呼吸道感染。
气道阻塞。
污染。
寒冷刺激等。
高危因素
可能导致二氧化碳中毒的情况很多,以下为一些常见的高危因素:
从事制造啤酒、制造饮料、灭火剂生产、发酵等工作。
进入封闭或半封闭的酿酒池、沤粪池、地下设施(如水井、地窖、矿井)工作。
日常在密闭的厨房、浴室使用煤气热水器。
在通风不良地方使用干冰或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潜水。
发病机制
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以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呼吸幅度加大。如呼吸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为1%时,能使正常人呼吸量增加25%;含量为3%时,使呼吸量增加2倍。
高浓度(>25%)的二氧化碳可以抑制呼吸中枢,气体有直接毒性作用并且使氧气浓度下降,造成急性缺氧。
多种疾病(如慢阻肺、哮喘等)可以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程异常,体内二氧化碳过多,可造成
高碳酸血症和
呼吸性酸中毒。严重的酸中毒会增加副交感神经活动,可能会抑制呼吸和循环。
在低浓度下,二氧化碳几乎没有毒性影响。但发生二氧化碳中毒后,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相关表现。在急性和慢性二氧化碳中毒时,表现有所差异。
主要症状
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多发生在突然进入高浓度
二氧化碳环境后,出现以下症状。
头晕、头痛。
呼吸困难:大多数患者会无意识出现深大呼吸,呼吸频率增快等表现,严重者会出现胸闷,用力呼吸导致
三凹征(锁骨和胸骨上窝、肋骨间组织在吸气时向内凹陷)、口唇发绀(青紫)等。
心悸、脉搏增快。
意识障碍:可能出现嗜睡、昏睡、昏迷等。表现为对外界刺激不同程度的反应减弱;也可以表现为定位、定向、计算能力的下降。症状与环境二氧化碳浓度有关:
在>10%二氧化碳浓度的环境,患者出现躁动不安和焦虑,兴奋性降低和瘫痪。
在10%~20%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患者会昏迷,甚至死亡。
在>30%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患者在数秒内意识丧失,失去自救能力。
惊厥、癫痫发作。
慢性中毒
发生慢性二氧化碳中毒时,常出现以下表现:
头痛、头晕。
神经系统症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四肢麻木、软瘫等,严重者有锥体外系损害(如肌肉不自主颤动,肌肉张力增高等)表现。
精神症状:早期为情绪、性格改变,重者有躁狂抑郁型精神病表现(情绪激动和低落反复出现)等。
其他症状
急性中毒多同时会出现严重的缺氧症状。表现多为口唇发绀、深大呼吸、情绪过分激动或低落等。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出现
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较重情况,应立即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以免延误治疗。
呼吸内科
疑有二氧化碳中毒,存在呼吸困难、发热、咳嗽
咳痰等,建议及时就医。
职业病科
在生产生活中疑有二氧化碳中毒,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怀疑二氧化碳中毒时,应在安全的情况下,迅速远离中毒现场,转移至通风处。
若中毒者已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则应立即行
心肺复苏(若不知道如何行心肺复苏,也应拨打120,在电话指导下完成)。
对于烦躁患者应安抚情绪,对于癫痫发作患者,应警惕受伤、窒息。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呼吸困难,什么时候开始的,有什么表现,吸气费力还是呼气费力?
是否有头晕、头痛,以前有过类似感受吗?
是否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的表现?
同行人员或同事有无类似情况?
症状有没有加重、缓解因素?
病史清单
是否有密闭空间工作史,具体从事什么工作?
既往有无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
支气管哮喘,目前如何治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验:血常规、血生化、动脉血气分析。
影像学:头CT或磁共振、胸部CT或胸片。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头孢菌素、莫西沙星等。
诊断依据
病史
贸然进入久未使用、通风不良、低于地面或有有机物腐败分解的场所,潜水员潜水过久等。
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
肺气肿、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肌无力等。
临床表现
症状
头痛、眩晕。
视物模糊、耳鸣。
无力。
胸闷。
烦躁,抽搐。
体征
心率及脉搏加快。
血压升高。
口唇发绀。
听诊双肺呼吸音异常。
出现病理征阳性。
四肢强直等。
实验室检查
血生化:对疾病严重程度判断有意义,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淀粉酶、
脂肪酶等。若患者出现昏迷等,会有肌酐、肝酶、胆红素、淀粉酶、脂肪酶升高。
影像学检查
肺CT:对于肺部基础病、原发病有诊断价值,可出现肺炎、肺气肿、
胸腔积液等表现,在急性中毒患者中可能没有特异性改变。
超声心动图:用于除外心脏疾病、评估疾病预后,多数中毒者为正常,可因疾病严重程度出现不同表现。
心电图检查
用于除外心脏疾病,中毒者可为正常
心电图或
心肌缺血改变。
肺功能检查
可在疾病急性期过后进行此检查,用于判断原发疾病以及评估肺部功能。
鉴别诊断
一氧化碳中毒
相似点:一氧化碳中毒和急性二氧化碳中毒均可出现头晕、无力、胸闷、意识模糊等。
不同点:一氧化碳中毒多出现于密闭室内,多为使用燃煤、一氧化碳生产环境,患者可有面色发红,嘴唇可为桃红色。二氧化碳中毒有进入密闭空间不久即出现,唇色青紫。血液中碳氧
血红蛋白检查可与一氧化碳中毒鉴别。
治疗目的:治愈疾病,预防并发症。
治疗原则:急性中毒者应迅速脱离现场,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实施
心肺复苏;改善呼吸功能,治疗原发疾病,避免并发症发生。
一般治疗
现场急救
急性中毒时应迅速使中毒者脱离现场,移动至通风处,解开衣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予吸氧,救援人员进入现场建议携带供氧装置(可先应用燃烛实验现场测试)。
出现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在安全地点进行心肺复苏。
早期纠正缺氧,可进行吸氧、呼吸机辅助通气等。
营养支持
增加营养,保证热量供应充足,补充维生素。
心电监护、维持有效循环
积极监测患者神志、心率、呼吸、出入量等,必要时可以应用升压药物。
氧疗
可应用鼻导管、面罩吸氧、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手段进行氧疗。
慢性中毒者加强通气,慎用面罩吸氧以免
二氧化碳进一步潴留,可应用无创呼吸机、经鼻高流量等改善通气,必要时可应用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
慢阻肺等患者可在家长期呼吸机氧疗,避免感染。同时积极解决原发病。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二氧化碳中毒的药物治疗在不同患者间存在较大差异。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
呼吸兴奋剂
糖皮质激素
支气管解痉剂
脱水利尿剂
抗生素
存在细菌感染时,需要针对不同菌种使用相应抗生素进行治疗。
镇静药物
对于惊厥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可给予适当镇静。
其他
可使用脑细胞活化剂、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及能量合剂。
高压氧治疗
对于重症二氧化碳中毒患者,可考虑使用高压氧疗法,保护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高压氧治疗对于昏迷者、猝死复苏者可减轻或预防脑水肿,有促进神志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作用。
高压氧疗法应尽早使用,但首先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
治愈情况
二氧化碳中毒经过及时救治一般预后良好,不会遗留后遗症。
若救治不及时,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器官功能不全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预后因素
二氧化碳中毒的预后与所处环境二氧化碳浓度以及中毒时间有明确相关性。
若短暂接触低浓度
二氧化碳,迅速脱离中毒场所后,可以很快恢复正常。
若长时间处于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场所,则患者会逐渐出现中毒、缺氧症状,甚至导致死亡。若患者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则预后极差。
危害性
急性二氧化碳中毒者,若未能及时脱离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病情将持续加重。若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等,即使抢救成功,仍可能出现后遗症,如:
继发性癫痫。
器官功能障碍等。
日常管理
可能存在高浓度
二氧化碳的场所,应通风排气,定期检查。
积极治疗慢阻肺等可能导致二氧化碳体内浓度升高的疾病,预防呼吸系统感染。
严重的中毒患者,应遵医嘱休息和康复。
病情监测
急性中毒者治愈后无需监测。
慢性中毒者需观察呼吸情况。是否出现嘴唇、指甲等处发绀等。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或者心慌气短等,应及时就医。需定期呼吸科门诊复诊。
随诊复查
遵医嘱到医院复查。
复查时可能需要做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等检查。
预防
进入可能存在高浓度二氧化碳的场所,先通风排气,戴呼吸面罩。
进入地窖、矿井、下水道等地,可点燃蜡烛进行观察,若蜡烛熄灭则提示二氧化碳浓度高;同时避免单人进入,以免发生危险。
日常需注意合理运用燃气热水器、取暖设备等。
慢性病患者,平素避免着凉、感染,定期体检,可在医生建议下做长期
家庭氧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