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症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人体不能维持正常体温,核心体温降至35℃以下
主要表现为体温下降、寒战、表情淡漠,出现呼吸、心跳异常等
主要与环境温度过低,患某些疾病或使用药物等有关
主要采用复温治疗,必要时心肺复苏
定义
低温症是指核心体温低于35℃的疾病,是人体失去热量的速度快于产生热量的速度,导致体温过低的危险状态。
核心体温一般使用直肠温度或者膀胱温,通常其数值比腋下温度、耳温或皮温更高,但使用普通体温计无法测出35℃以下的体温。
分类
根据人体的核心体温分类
轻度:核心体温32~35℃。
中度:核心体温28~32℃。
重度:核心体温28℃或更低。
按照发生的性质分类
意外性低体温:由于意外事故导致核心体温低于35℃。
继发性低体温:能使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体温调节受损的疾病,可在人体冷暴露时引起继发性低体温。
人工低体温:人为采取某些措施导致的低体温,比如低温麻醉引起的低体温。
根据发病过程分类
急性低体温:严寒暴露使患者快速冷却,迅速发展为低体温。
亚急性低体温:长时间冷暴露,缓慢连续散热、体力消耗、机体产热不足以御寒,导致低体温。
亚临床慢性低体温:长时间轻度冷暴露,产热不足以代偿散热,核心温度在数日、数周甚至数月内维持正常,但最终因某种意外发生低体温。
发病情况
低温症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较低。但随着登山、潜水和海上作业的增加,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2003年统计,每年因为体温过低而死亡人数约为600人。
致病原因
低温症与意外事故、各种疾病有关。
外源因素
气温突然降低、暴风雪袭击、海上或高空失事、堕入冰水等意外事故会导致原发性低体温。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在老年或某些严重疾病患者的低温症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如体温调节障碍、各种基础疾病及使用可以影响机体产热的药物。
生理性原因
体温保持恒定是体内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皮肤对温度变化的鉴别能力减退,不能觉察外界温度的变化。这种体温调节的障碍导致老年人易发生意外性低温症。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大、皮肤及皮下脂肪层薄、散热蒸发快、体温调节机制不成熟,易由于环境过冷或疾病导致低温症。
病理性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下丘脑功能障碍、急性脊髓横断、乳酸酸中毒、肾上腺功能减退、感染、休克等疾病可引起继发性低体温。
使用药物也可导致身体低体温,如麻醉所致的体温过低。其他如大量补液、输血等。
酗酒会导致身体散热增加,对寒冷环境的敏感性降低,加之酒精导致的反应迟钝甚至意识丧失,也会导致低温症。这种情况属于外源因素和内在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高危人群
雪崩或海难的受害者。
受伤或落水的士兵。
新生儿、老年人。
围手术期的患者。
冬季户外运动爱好者。
酗酒或药物滥用者。
城市流浪汉和精神障碍者等。
发病机制
人体体温发生变化时,机体会做出各种反应来调节,如寒战、外周皮肤血管舒缩、内脏特别是肾脏血流调节等。
在寒冷环境时,人体可做出各种反应,如减少皮肤血流、肌肉紧张或寒战、肾脏血流增加等,以减少散热、增加产热过程,来维持体温稳定。
如果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人体体温调节系统因疲乏而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导致低体温。体温长期得不到恢复,进而出现低温症。
患某些疾病或使用药物时,体温中枢无法正确调节产热和散热平衡,导致低体温。
主要症状
低温程度不同,症状有所差异。在核心体温降低的同时,出现下述的表现。
轻度低体温
颤抖和牙齿打颤。
疲惫、困倦。
笨拙,反应迟钝、动作缓慢,易跌倒。
脉搏微弱。
心跳加速。
呼吸急促。
肤色苍白。
混乱、判断力差,甚至意识丧失。
排尿过多。
中度低体温
呼吸和心率减慢,可出现心律异常。
言语不清。
寒战消失。
肤色变为青紫,肌肉僵硬。
瞳孔散大。
血压下降。
意识丧失。
重度低体温
昏迷。
皮肤冰冷。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呼吸、脉搏微弱。
并发症
心律失常
体温降低,可并发各种心律失常,严重的有
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体温低于28℃时容易发生
心室颤动。
胃肠出血
低温症患者因血流滞缓,形成肠
动脉栓塞,导致内脏出血。
患者可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
增加出血风险
低体温可导致血凝系统紊乱、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紊乱、血小板功能紊乱,增加出血风险。
电解质紊乱
可出现疲乏、嗜睡、多尿、心慌、四肢发凉、恶心、呕吐等症状。
肢体坏疽
由于肢体循环障碍导致缺血坏死。
表现为肢体末端青紫或苍白、温度降低,并逐渐发展为变黑,可以有溃烂。
低温症患者还可能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冻伤,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就医科室
急诊科
若出现体温低于35℃,有寒战、意识模糊、言语不清或反应迟钝等,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使患者脱离寒冷环境,注意保暖。
避免摩擦受损皮肤。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四肢麻木、表情淡漠等症状?
是否出现寒战等症状?
这些症状出现有多久了?
是否有心慌、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等?
病史清单
是否有在户外受冷或者落水的情况?
是否有慢性病?
是否用过药物,或者接受过麻醉?
家中是否很冷,有没有注意保暖?
是否经常喝醉酒?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脑部CT、MRI。
诊断依据
病史
冬季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或冬季在户外过夜。
遭遇大雪、淋雨、落水、大风等意外情况。
严重创伤史。
患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营养不良、酗酒。
冬季室温较低,缺少足够的取暖设施。
临床表现
体温降低:家用水银体温计无法测出体温(体温不足35℃)。
寒战:肌肉不自主抖动。
四肢麻木,皮肤苍白或青紫。
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呼吸及脉搏微弱。
实验室检查
主要为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动脉血气分析,用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障碍、肝肾功能、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心电图检查
主要用于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
核心体温低于30℃时,可出现
J波,随着低体温加重,可出现房颤和室颤。
影像学检查
包括头部及腹部CT、MRI,用于是否出现颅内及重要脏器损伤。
鉴别诊断
低温症需与肾上腺功能减退、低血糖鉴别。
肾上腺功能减退
相似点:均可出现嗜睡、表情淡漠、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肾上腺功能减退早期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还可出现腋毛脱落、性欲下降等性功能异常,有时可出现体温下降。低温症患者一般存在冷暴露史,核心体温降低。可通过血尿皮质醇、血醛固酮、
肾素活性及
血管紧张素Ⅱ检测进行鉴别诊断。
低血糖
相似点:均可出现嗜睡、昏迷等症状。
不同点:低血糖还可出现多汗、幻觉等症状,但一般无冷暴露史且存在糖尿病或节食等既往史。低温症患者存在冷暴露史。血糖检测、
葡萄糖耐量、
胰岛素释放试验可明确诊断。
治疗目的:迅速恢复体温和各种生理功能,防治各种并发症。
治疗原则:未出现心跳呼吸暂停者以复温治疗为主;出现心脏呼吸骤停,要在
心肺复苏的同时进行复温治疗。
脱离低温环境
发生意外性低体温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出低温环境,并进行相应的复温治疗和必要的心肺复苏。必要时同时呼救,请求急救医护人员的救助。在急救人员到来以前,应按以下操作:
脱掉所有湿衣服、帽子、手套、鞋子和袜子。
用温暖、干燥的衣服和毯子为患者保暖。
如果患者有意识且可以吞咽,可以喂一些热水或饮料,但不可喂咖啡或含酒精饮料。
为患者测体温,观察呼吸和心跳。
心肺复苏
用手在患者鼻子处测试有无呼吸,或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判断是否有心跳。如果判断患者存在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神志尚未完全消失,心跳、呼吸仍存在者,不应实施心肺复苏。
在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要进行复温治疗。
复温治疗
目前对于低温症的治疗包括被动复温法和主动复温法2种。
被动复温
防止热量丢失:多数轻度低体温患者,用保暖的毛毯覆盖即可复温。
周围环境空气加温:如使用加热器使环境温度升高。
主动复温
适用于中重度低温患者。
充气温毯遮盖全身(加热器与方便调节温度的特殊毛毯组合),可加速复温。
输入加热后的液体进行加温,输入液体温度不超过42℃。
根据情况可吸入加温、加湿的氧气,腹腔或胸腔温热液体灌入,严重低体温心搏骤停者可通过
体外循环加温。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可提高
氧分压、增加血氧和组织氧含量,有助于减少
脑水肿减轻和降低颅内压,恢复脑功能、促醒。
在纠正代谢障碍,防止
心肌缺血、缺氧及
肺水肿、肺内感染,改善肝、肾功能,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方面有积极作用。
治愈情况
低温症预后欠佳,重症低体温者死亡率可达30%~80%。部分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
年轻、身体健康的意外性低体温者,若未发生并发症,死亡率低。
老年低体温者,如有合并症,死亡率可达90%。
溺水或窒息后的低体温者,预后很差。
预后因素
年龄、健康状况、身体冷却速度与冷暴露持续时间、是否发生窒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均影响预后。
出现并发症,比如创伤、出血、休克等,预后很差。
复温方法以及救治措施不当者预后差。
危害性
低温症导致各系统的异常:
心功能异常和心律失常。
重度低体温导致脑电活动抑制,引起患者昏迷。
低体温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现低温、
酸中毒、凝血障碍的恶性循环,被称为低温症的"死亡三联征"。低温还会导致白细胞减少,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
低温致肝脏对药物摄取率降低,影响药物代谢。随体温降低,肾血流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肾小管分泌氢离子减少,导致酸中毒。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加强营养,进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比如牛肉、牛奶。可同时吃些西红柿、胡萝卜、油菜等。
生活习惯
注意保暖,外出时根据气温适当增加衣物。
冬季注意保持室温,如果温度过低,可适当增加取暖设备。
老年人不要单纯以不感觉冷而拒绝使用电暖器。
规律生活,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保持心情舒畅。
随诊复查
定期随诊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复发和病情加重,及时治疗。
建议遵医嘱进行复诊。
预防
预防低温症主要是预防意外冷暴露,同时要积极治疗引起继发性低体温的疾病。
预防意外受冷
适当进行运动,以增强体质,同时保持身体的温暖。
根据气温增减衣物,不要受冻。
居室保持适宜温度。
避免冬季过长时间呆在室外,不要在冬季参加爬山、野外探险。
不要在天气转冷以后到水上游玩,防止意外落水。
冬季饮酒后,不要独自长距离步行,防止醉倒后受冷。
积极治疗引起继发性低体温疾病
可能引起低体温的常见疾病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下丘脑功能障碍。
急性脊髓横断。
乳酸酸中毒。
甲状腺功能低下。
肾上腺功能减退。
严重感染。
休克。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