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源于子宫内膜的一种恶性肿瘤
主要症状为阴道出血、排液,腹痛,腹部包块等
病因不明,存在遗传倾向,并可能与内分泌改变及激素替代治疗有关
早期以手术为主,晚期多采用化疗、放疗和综合治疗
定义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
该肿瘤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
疾病分型
病因学分型
根据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特点,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
Ⅰ型
多见于绝经前及围绝经期妇女。
其发生与雌激素相关,常合并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疾病。
多伴有内膜不典型增生,一般是早期,进展慢。
典型组织学类型有子宫内膜样腺癌,对孕激素治疗有反应。
Ⅱ型
大多发生在绝经后妇女。
与高雌激素无关,无内分泌代谢紊乱。
伴有萎缩性内膜,低分化、侵袭性强。
典型组织学类型有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对孕激素治疗通常无反应。
病理类型
根据2014年女性生殖器官肿瘤WHO(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主要有以下病理类型:
单纯内膜样癌:包括鳞状分化、绒毛腺型、分泌型。
浆液性癌:浆液性子宫内膜上皮内癌;浆液性乳头状癌。
透明细胞癌。
癌肉瘤:恶性苗勒管混合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低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
混合细胞腺癌。
未分化癌。
发病情况
发病率
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子宫内膜癌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2位,发病率为63.4/10万。
发病年龄
发病年龄多在55~60岁。
70%~75%发生于绝经后。
近20年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