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黏液性癌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卵巢的一种恶性黏液性上皮性肿瘤
表现为腹胀、腹痛等,随病程进展还可出现消瘦、月经紊乱
与遗传、肥胖、吸烟、染发、未生育及月经初潮早、绝经晚等因素有关
主要为手术、化学治疗,同时辅以靶向治疗及中医治疗等
定义
卵巢黏液性癌是指由含黏液的胃肠型上皮组成的恶性肿瘤。是卵巢上皮性癌的一种亚型,约占全部卵巢癌的3%~4%。
卵巢黏液性癌好发于育龄期妇女(20~40岁)。
大部分卵巢黏液性癌为转移性,原发性黏液癌相对少见。
接近80%的卵巢黏液性癌诊断时为早期,经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约80%~90%。
卵巢黏液性癌一旦出现转移,则预后不佳,中位生存期只有12~30个月。
流行病学
发病率
我国暂时缺乏卵巢黏液性癌公认的发病率统计数据。
我国卵巢癌在女性人群中总体发病率为3.8/10万。
死亡率及地理分布
我国卵巢癌在女性人群中总体死亡率为1.5/10万。
地理分布
卵巢上皮性癌多发于欧洲和北美地区,发病率分别为33.5/10万和31.0/10万;我国所在亚洲地区发病率则相对较低,仅为6.1/10万。
流行趋势
过去一段时间内,卵巢上皮性癌在北美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我国所在的东亚地区则有上升的趋势。
人群分布
卵巢黏液性癌多见于40岁以下的妇女。
好发人群
月经初潮早,且绝经晚的女性。
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
终身未生育的女性。
经常食用肥肉、奶油等动物脂肪的女性。
喜欢喝咖啡的女性。
肥胖的女性。
吸烟的女性。
经常染发的女性。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情绪中的女性。
有本病家族史的女性。
解剖结构
卵巢为子宫两侧成对的实质性器官,位于盆腔子宫底的后外侧,内侧以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相连,外侧以骨盆漏斗韧带与盆腔侧壁连接。
卵巢是女性独有的内分泌及生殖器官,其主要生理功能为产生卵细胞并排卵,以及分泌女性激素。在女性生长发育、生育及维持第二性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卵巢黏液性癌一般侵及单侧卵巢,肿瘤体积一般较大。
疾病类型
病因分类
转移性卵巢黏液性癌:较为多见,多由胃肠道恶性肿瘤转移迁延而来,占比可达45%;另外,来自胰腺的可占20%;18%从乳房转移而来;来自子宫颈和子宫内膜的可占8%。
原发性卵巢黏液性癌:较为少见。
免疫学分类
肠型黏液性癌:CDX2基因阳性,而ER基因、癌抗原12-5则为阴性。
颈管内膜型黏液性癌:PAX8癌基因、ER基因、癌抗原12-5阳性,而CDX2基因则为阴性。
病理学分型
高分化(Ⅰ级):上皮高柱形,上皮增生超过 3 层。乳头分支细长,形态不规则,间质极少。乳头表面细胞失去极性,排列无章,核大小不等,分裂象多。有时黏液分泌过多逸出细胞外,使胞质界限消失。
中分化(Ⅱ级):上皮柱状或低柱状,形成共壁,细胞内有少量黏液,间质内有大量细胞巢浸润,核分裂象较多。
低分化(Ⅲ级):腺样结构不明显,上皮细胞呈簇状或弥漫状生长,细胞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更多。细胞内黏液极少,有时与胃肠道转移癌难以区别。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