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浆液性癌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是一种发生于卵巢上皮并有破坏性间质浸润的恶性肿瘤
早期症状不明显,进展期可有腹部隐痛、腹胀、便秘及排尿不畅等
病因未明,可能与内分泌紊乱、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等有关
主要为手术治疗,辅以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及中医治疗等
定义
卵巢浆液性癌是一种常见的发生在卵巢的恶性上皮性肿瘤,约占全部卵巢上皮癌的75%。
卵巢浆液性癌多见于40~60岁的妇女。
卵巢浆液性癌一般侵及双侧卵巢(2/3的病例),生长速度快,部分病例确诊时直径可达几十厘米。
流行病学
患病率
我国尚无明确的卵巢浆液性癌流行病学数据。
有资料显示,卵巢上皮性癌多发于欧洲和北美地区,患病率分别为33.5/10万和31.0/10万;而我国所在亚洲地区患病率则相对较低,仅为6.1/10万。
流行趋势
过去一段时间内,卵巢上皮性癌在北美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但在我国所在的东亚地区则有上升的趋势。
人群分布
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为最常见的卵巢浆液性癌,其多见于40~60岁的妇女。
好发人群
月经初潮早,且绝经晚的女性。
终身未生育的女性。
患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林奇综合征)的女性。
长期口服避孕药物的女性。
经常食用肥肉、奶油等高脂类食物的女性。
有本病家族史的女性。
解剖结构
卵巢为子宫两侧成对的实质性器官,位于盆腔子宫底的两侧,内侧以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相连,外侧以卵巢悬韧带与盆腔侧壁连接。
卵巢是女性独有的内分泌及生殖器官,其主要生理功能为产生和排出卵细胞、分泌性激素。在女性生长发育、生育及维持第二性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疾病类型
肿瘤级别分型
根据肿瘤细胞核分裂计数不同,卵巢浆液性癌可分为高级别和低级别两类。这种分类方法也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标准,目前较为常用。
高级别浆液性癌:是指细胞核分裂象常见(>12个/10个高倍视野)。细胞核别较高的浆液性癌,临床较为多见。预后一般较差,与TP53和BRCA等基因突变有关。
低级别浆液性癌:是指细胞核分裂象少(<12个/10个高倍视野)。细胞核别较低的浆液性癌,临床较为少见。预后一般较好,与K-RAS和BRAF等基因突变有关。
分化程度分型
高分化:癌细胞分化接近正常细胞,表明细胞分化较成熟。 一般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预后较好。
低分化:癌细胞分化差,非常不成熟,异形性明显,明显的区别于正常细胞,但仍然可以保留来源组织的痕迹。一般恶性程度高且生长迅速,预后较差。
中分化:处于高分化和低分化之间的可称为中分化。
病理分型
浆液性腺癌:是指来源于米勒管型上皮的恶性肿瘤,癌细胞常形成囊腔或乳头状排列。
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特征为显微镜下可出现细胞核体积增大,砂粒体(圆形含钙小体)及纤毛等,随病程进展可出现腹水和盆腔包块等。
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为最常见的浆液性癌。特征为显微镜下可出现砂粒体(圆形含钙小体),此型卵巢浆液性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随病程进展可侵及腹膜等邻近组织或脏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