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期综合征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
概述
经前期综合征指周期性在黄体期出现的以情感、行为和躯体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月经来潮后症状自然消失。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妇产科
临床症状
烦躁易怒、失眠、紧张、压抑以及头痛、乳房胀痛、颜面浮肿等。
危害
影响工作和学习,亦可能影响睡眠。
并发症
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
检查
体格检查等。
诊断
根据详细病史、周期性经前出现的典型症状,诊断多不困难。
治疗原则
缓解或消除躯体、心理症状,减少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治愈性
积极对症治疗可缓解症状。
饮食建议
合理饮食及营养,戒烟,限制咖啡摄入等。
经前期综合征是什么
经前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黄体期周期性出现影响生活和工作的身体、精神等方面改变的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神经社会因素、内分泌因素、神经类阿片肽水平变化、维生素缺乏等因素有关。​经前期综合征患者在月经前1~2周,通常可出现躯体症状、心理症状和行为改变。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经前水潴留,患者踝、小腿、手指等部位可出现水肿,并伴有乳房痛、背痛、恶心、头晕等现象。​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不安、记忆力差等,行为改变主要表现为社会退缩,回避社交活动,工作时失误等。​经前期综合征患者可通过精神治疗,来调节心理状态,与此同时,还应改变饮食摄入,限制钠盐和咖啡的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质。​如若通过上述方式,症状仍未能得到改善,可遵医嘱使用药物,如氟西汀、黄体酮、阿普唑仑、维生素B6等,来进行治疗,必要时,可通过手术,消除卵巢功能。 ​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