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纵隔肿瘤是一组发生于纵隔内的肿瘤性改变
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发绀和吞咽困难等
多认为与家族因素、理化因素、机械外伤、肿瘤转移等因素有关
一般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方法治疗
定义
纵隔肿瘤是一组发生于纵隔组织内的肿瘤性改变。
纵隔实际上是一个间隙:前为胸骨,后为胸椎(包括两侧脊柱旁肋脊区),两侧为纵隔胸膜,上连颈部,下止于膈肌。
由于纵隔内有较多的组织和器官且胎生结构来源复杂,导致纵隔区肿瘤种类繁多。
常见的纵隔肿瘤有胸腺瘤纵隔畸胎瘤、纵隔精原细胞瘤、纵隔淋巴瘤等。
分类
按照肿瘤来源分类
胸腺上皮肿瘤
多位于前上纵隔,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胸腺上皮肿瘤分为A型胸腺瘤、AB型胸腺瘤、B1型胸腺瘤、B2型胸腺瘤、B3型胸腺瘤和C型(即胸腺癌,包括胸腺神经内分泌癌)。
生殖细胞肿瘤
纵隔生殖细胞肿瘤主要包括成熟畸胎瘤、未成熟畸胎瘤、精原细胞瘤、卵黄囊瘤、胚胎性癌、绒毛膜癌等。
间叶性肿瘤
间叶性肿瘤在纵隔肿瘤中比较罕见,少于2%。主要包括神经源性肿瘤和神经鞘瘤等。
神经源性肿瘤: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占所有纵隔肿瘤的19%~39%,来源于局部周围神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以及神经管的胚胎残留部分。它们最常位于椎旁/后纵隔,可造成压迫,继而引起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鞘瘤:纵隔可出现多种周围神经来源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其中神经鞘瘤最为常见。纵隔神经鞘瘤是源于施万细胞的良性肿瘤,男女均可受累,主要见于20~40岁。
纵隔囊肿
较常见的有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三者均因胚胎发育过程中部分胚细胞异位而造成。
胸内异位组织肿瘤
胸骨后甲状腺肿、甲状旁腺瘤等,肿块常呈双侧性且形态不规则。
淋巴源性肿瘤
纵隔内多见淋巴瘤,肿块常呈双侧性且形状不规则。
按照肿瘤病因分类
原发性纵隔肿瘤
纵隔内各种组织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
继发性纵隔肿瘤
由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所致。
按照肿瘤发生部位分类
前纵隔肿瘤
发生在气管、心包前方至胸骨的间隙内。
中纵隔肿瘤
发生在前后纵隔之间区域。
后纵隔肿瘤
发生在气管、心包后方与胸椎之间。
发病情况
纵隔肿瘤大多为良性。恶性在儿童中较常见。
在成人中,前纵隔肿瘤约占54%,中纵隔肿瘤约占20%,后纵隔肿瘤约占26%。
在儿童中,前纵隔肿瘤约占43%,中纵隔肿瘤约占17%,后纵隔肿瘤约占40%。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