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内有气体积聚
常见症状为胸闷不适、咽部梗阻感、胸骨后疼痛
肺泡、食管、气管、支气管破裂,气体进入纵隔或其他部位导致
轻症以保守治疗为主,重症需要及时外科手术治疗
定义
纵隔位于两肺之间的胸内空隙。各种原因导致外界气体进入其内,积聚形成纵隔气肿,又称纵隔积气。气体一般来源于微小
肺泡破裂,也可以是其内食管、气管等脏器损伤逸出的气体。
分类
按照发病原因分类
自发性纵隔气肿
特发性纵隔气肿:一般见于青少年,无基础肺部疾病。
继发性纵隔气肿:常有基础气道疾病,如哮喘急性发作、
肺大疱、肺间质纤维化等。
创伤性纵隔气肿:因创伤引起的纵隔气肿。
医源性纵隔气肿:由于医疗操作如机械通气引起的纵隔气肿。
发病情况
有文献报道自发性纵隔气肿发生率在住院儿童和成人患者中为1/42000~1/800,在因哮喘接受紧急治疗的儿童中,其发生率为0.3%~5%。
高瘦的男性发生率尤其高。
新生儿期、婴儿后期和儿童早期、青春期为自发性纵隔气肿的三个发病高峰。
致病原因
肺泡破裂
疾病因素:剧烈咳嗽、哮喘加重及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细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引起
肺泡破裂,致空气进入肺间质,再沿血管、支气管鞘膜进入纵隔形成积气。
医源性因素:肺手术,气管切开、中心静脉置管、经皮肺穿刺或经支气管肺穿刺活检、呼吸机使用不当等也是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
自发性因素:潜水、Valsalva动作、不明原因导致肺泡压力增高出现自发性肺泡破裂,引起纵隔积气。
外伤:胸部贯通伤亦可导致纵隔气肿。
食管、气管、支气管破裂
多见于车祸、高处坠落伤、刀刺伤或
挤压伤等,引起气管、支气管破裂,导致外界空气直接进入纵隔,形成气肿。
上呼吸道、胃肠道及腹腔气体进入纵隔
头颈部感染,鼻窦、眼眶、颚骨和面部其他骨骼的骨折、拔牙等可使上呼吸道气体进入纵隔导致纵隔积气。
食管痉挛阻塞、食管下部发生纵行撕裂、胃肠穿孔、肾周围充气造影术或人工气腹术,腹腔内气体可经膈肌主动脉裂孔和食管裂孔周围的疏松组织进入纵隔,导致纵隔积气。
诱发因素
运动时用力过度(跑马拉松、举重、登山)、分娩、癫痫发作、高度紧张、吸入毒品(大麻、可卡因)等诱发肺泡破裂,酗酒、剧烈呕吐等诱发食管破裂,均有可能发生纵隔气肿。
颌面部骨折,腹部、会阴及直肠外伤,气管插管操作不当等因素,都有可能诱发纵隔气肿。
青少年纵隔气肿的原因
青少年纵隔气肿与肺泡或气道的自发性破裂、胸部创伤、医源性纵隔气肿等有关。
1.肺泡或气道的自发性破裂:剧烈咳嗽、举重、癫痫发作等原因可导致肺泡或气道破裂,因纵隔压力低于肺周围组织,气体蔓延至纵隔,引起纵隔气肿。
2.胸部创伤: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伤等原因,可导致胸部创伤,气体进入纵隔,会引起纵隔气肿。
3.医源性纵隔气肿:各种检查以及治疗等可导致气管、食管、肺泡破裂,引起纵隔气肿。比如气管、食管内镜检查。
上述原因可引起纵隔气肿。
纵隔气肿症状的轻重与积气量、压力高低及发生速度有关。积气少量且发生缓慢时,患者常无不适症状。
主要症状
胸痛、呼吸困难
积气量多,发病突然时,患者常因纵隔受压而出现胸闷不适、咽部梗阻感和胸骨后疼痛。
疼痛向两肩和上肢放射,随运动、呼吸、体位改变时疼痛加剧。
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
吞咽困难、发音困难、皮下气肿
见于咽后部或喉周围气体扩散。
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呼吸急促等症状,发出“热土豆”声音。
可见颈部、前胸或面部皮肤隆起,无红肿疼痛,用手触摸时有捻发感或握雪感。
其他症状
如气肿压迫上腔静脉或伴发
张力性气胸时,患者可出现口唇青紫、出冷汗、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患者常伴有引起纵隔气肿原发病的相应症状。
并发症
张力性纵隔气肿、张力性气胸、心包积气
肺泡气体泄漏严重,纵隔压力增加,可导致张力性纵隔气肿、气胸、心包积气。
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胸膜炎
胸膜腔内积气能诱发局限性
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称为“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性
胸膜炎”。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立即到就近医院的急诊科或拨打120就医。
颈、胸部受到车祸、挤压或撞击等外伤后,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突发剧烈胸痛,伴有口唇青紫、全身冷汗、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等症状。
胸外科
出现以下症状时,建议前往胸外科就诊。
自觉胸骨后疼痛,伴有胸闷、咽部梗阻感等症状。
哮喘发作或剧烈咳嗽后,出现胸闷不适、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一天晚上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建议患者穿着应宽松、易脱,方便医生听诊心肺及触诊颈胸部。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胸痛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出现多久了?
疼痛性质如何?有无加重的迹象?
是否有胸闷不适、咽部梗阻感等症状?
有无其他不适的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哮喘、肺炎、细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疾病?
近期是否受过外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胸部X片、胸部CT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一般有外伤、医源性操作史或患有诱发纵隔气肿的相关疾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有胸闷不适、咽部梗阻感和胸骨后疼痛。
体征
可见面部、颈部或前胸
皮下气肿,皮下触摸时有“握雪感”。
心尖搏动不能触及,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心音遥远,约半数患者可于心前区闻及与心尖搏动一致的喀喀声或嚼骨声(Hamman征),以左侧卧位为清晰。
影像学检查
胸片
胸片检查对诊断纵隔气肿有决定性意义。
胸片显示纵隔两侧透亮带,即可诊断纵隔气肿。
X线检查可同时显示存在的气胸及下颈部和胸部皮下气肿,但少量的纵隔积气不易显示。
胸部CT
胸部CT对纵隔气肿显示较清楚,当纵隔内积气量较少时,明显优于胸片。
CT表现为环绕纵隔低密度线条状影,纵隔胸膜向肺野方向推移。
鉴别诊断
纵隔肿瘤
相似点:两者均可表现为咳嗽、胸闷不适和胸骨后疼痛。有搏动性肿块,局部疼痛。
不同点:纵隔气肿胸片显示纵隔两侧有透亮带,
纵隔肿瘤的胸片则可见肿物阴影。
心肌梗死
相似点:两者均可表现为突发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出冷汗、烦躁不安等症状。
不同点:心肌梗死的
心电图有明显
ST段抬高等急性缺血表现,而纵隔气肿则无此征象。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防止并发症。
治疗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保守治疗缓解症状,必要时行有创治疗,减压排气。
保守治疗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无需治疗,以卧床休息为主,1~2周内气体可自行吸收。
吸氧:吸入纯氧以置换氮气,可促进纵隔内和皮下积气的吸收。
正压机械通气所致者,应尽快暂停正压通气,或尽量改用小潮气量通气、停用或减少PEEP以及改换压力限制型通气模式等。
药物治疗
抗生素
自发性纵隔气肿一般不需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若合并
张力性气胸或是外伤性纵隔气肿,要及时应用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
常用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使用前必须做皮试,过敏者严禁使用。
镇痛药
胸痛严重者,可给予镇痛止痛。
服用后易出现胃部不适、胃烧灼感、恶心、呕吐、
反酸等不良反应。
有创治疗
对于合并气胸的纵隔气肿患者,应尽早施行
胸腔闭式引流,减压排气。
对于伴有大量
皮下气肿的者,可行针刺排气或小切口排气,以缓解症状。
对于积气量大、压力高,致使纵隔器官受压而影响心肺功能的患者,可行纵隔引流术,解除纵隔受压,改善病情。
对于气管、支气管或食管部分破裂的患者,应及早进行修补缝合术。
治愈情况
一般预后良好,但依原发疾病而不同。气管、支气管、
食管破裂导致的纵隔气肿,病情复杂,合并感染者如未能及时治疗,预后不佳。
一旦去除病因或中止疾病进程,大多数纵隔气肿最终消退。
危害性
纵隔气肿本身的危害性不大,但它可与严重的外伤有关,若合并
张力性气胸或持续性出血,以及
纵隔感染,可危及生命。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怀疑
食管破裂或手术后,应禁食,待病情好转后可进流食,并逐步过渡为半流食、普食,但应避免粗糙、干硬食物。
患者正常饮食时,注意营养均衡,宜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等易消化食物,避免便秘的发生。
食管黏膜损伤的患者,饮食宜清淡,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喝酒。
患者还应养成多喝水的习惯,预防便秘。
生活管理
患者出院后仍以休息为主,适当活动。
恢复期运动应以舒缓、平稳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及搬抬重物。
发生便秘时,避免屏气用力,必要时可使用开塞露或缓泻剂。
吸烟者需戒烟。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
季节交替和雾霾天出门时,需注意保暖及佩戴口罩,预防感冒和咳嗽。
病情监测
在保守治疗期间,或有创操作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胸痛加重、口唇青紫、呼吸困难等,需要立即前往医院,就诊治疗。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查。
复查项目有:胸部X片、胸部CT等。
预防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避免外伤。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不熬夜,适度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天气变化时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和淋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喝酒要适度,不要酗酒。
哮喘患者应当远离过敏因素,冬春季节或气候多变时,注意保暖,提前预防哮喘发作。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