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腺癌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是直肠癌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起源于直肠黏膜上皮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中晚期可有便血​、直肠刺激症状、肠腔狭窄症状、破溃感染等症状
尚未十分明确,与遗传、直肠相关炎症性疾病​、生活方式等多因素相关
根据具体分期,选择手术、放疗、化学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方式
定义
直肠腺癌属于直肠癌,是直肠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
腺癌细胞主要有柱状细胞、黏液分泌细胞和未分化细胞。
病变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明显局部症状,但全身症状不明显。
分型和分类
根据组织学分型
主要有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约占75%~85%。
黏液腺癌约占10%~20%,印戒细胞癌更少见。
管状腺癌
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
癌细胞排列呈腺管或腺泡状排列。
乳头状腺癌
癌细胞排列呈乳头状结构,粗细不一,乳头中心索为少量血管间质。
黏液腺癌
癌细胞可分泌大量黏液,较前两种类型恶性程度较高。
印戒细胞癌
印戒细胞指癌细胞的细胞核在染色时颜色较染,且偏于胞质一侧,形状类似戒指而得名,恶性程度更高。
组织学分级
1级为高分化,腺样结构大于95%。
2级为中分化,腺样结构50%~95%。
3级为低分化,腺样结构0%~49%。
4级为未分化,包括无腺样结构、黏液产生等。
1~4级,数字越大,恶性程度越高。
根据肿瘤的大体形态分型
大体形态是指通过肉眼观察,直接看到的肿瘤形态。
可分为溃疡型、隆起型、浸润型,其中溃疡型最多见。
各分型具体内容可参考直肠癌的“分型和分类”。
根据肿瘤的位置分类
根据肿瘤与肛缘的距离分为低、中、高位直肠腺癌。
各分型具体内容可参考直肠癌的“分型和分类”
发病情况
直肠腺癌约占直肠癌的80%,是我国最常见的直肠癌类型。
2020年全球结直肠癌总发病人数及总死亡人数,分别位列全球各癌种第3位和第2位。
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总发病人数为55.5万,位列中国各癌种第2位。
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总死亡人数为28.6万人,位列各癌种第5位。
35岁之前发病率低,40岁之后发病率迅速上升。
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地区。
转移途径
转移是直肠腺癌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主要转移途径包括直接浸润、淋巴转移、血行转移、种植转移。
直接浸润
直肠腺癌可向肠壁深层、沿肠壁环状以及沿肠壁纵轴3个方向浸润扩散。
向肠壁深层浸润
直肠腺癌首先直接向肠壁深层浸润生长。
直肠壁可分为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肌层以及部分直肠有浆膜层。
直肠腺癌向深层浸润可穿透最外层的浆膜层,累及到邻近的器官,如膀胱。
无浆膜层保护的部分直肠,直肠腺癌易向四周浸润,累及到邻近的器官,如前列腺、阴道、骶前神经等。
沿肠壁环状浸润
当直肠腺癌沿肠壁环状浸润时,浸润肠壁一圈大约需要1~2年的时间。
具体与肿瘤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等因素相关。
沿肠壁纵轴浸润
直肠腺癌向纵轴浸润发生较晚、较少。
保肛手术需要确保下切缘阴性(无癌细胞残留),下切缘的理想距离目前尚无定论。
淋巴转移
是直肠腺癌的主要转移途径,与浸润程度有关。当肿瘤穿透肌层或浆膜下层时就会发生淋巴结转移。
上段直肠癌向上沿直肠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
下段直肠癌(以腹膜返折为界)向上方和侧方转移为主。
当正常的淋巴流向受阻时,可发生跨越式转移或逆行转移。
血行转移
是直肠腺癌远处器官转移的主要途径
癌细胞侵入静脉后,可沿门静脉转移至肝,也可转移至肺、骨和脑等器官。
种植转移
是恶性肿瘤的一种转移方式,指癌细胞从肿瘤表面脱落,落在附近的器官或组织上继续生长。
接受手术的患者,由于术中操作挤压、破坏或者接触到肿瘤组织,有可能导致肿瘤细胞在术后发生种植转移,无瘤原则是防止术后肿瘤种植的有效手段。
腹腔种植和卵巢种植,是直肠腺癌的最常见的种植转移形式。
腹腔种植,癌细胞种植在腹膜壁层和脏层、大网膜和其他器官表面,表现为上述组织或器官表面出现砂粒状结节,亦可融合成团,最后出现全腹腔播散。直肠腺癌患者如果出现血性腹水,多为发生腹腔种植转移。
卵巢种植,癌细胞种植于卵巢表面。若来源于结直肠的卵巢转移癌,病理性质为印戒细胞癌并伴有卵巢间质肉瘤样浸润,又称为Krukenberg瘤(库肯勃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