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类癌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起源于直肠黏膜隐窝深部颗粒细胞的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早期大多无明显表现,病情进展后可有便血、便秘、腹泻与直肠部疼痛等
治疗多以手术为主,可辅以放化疗
类癌转移少见,及时正规治疗大多预后较好
定义
类癌(carcinoid)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和其他器官的内分泌细胞的肿瘤,即神经内分泌肿瘤,又称嗜银细胞癌,属于相对少见的肿瘤。
约85%的类癌发生在消化道,包括从食管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任何部位,直肠类癌是相对常见的一类,食管类癌罕见。
类癌细胞生长缓慢,组织结构像癌细胞,有恶变倾向,但较少发生转移,故名类癌。
直肠类癌(rectal carcinoid)起源于直肠黏膜隐窝深部的颗粒细胞,是一类低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位置多在距肛门直肠交界处4~8厘米,直径大多为0.5~1厘米,更常见于直肠前壁。
尽管“类癌”一词已沿用100余年,但如今临床上认为,其更规范的名称应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直肠类癌属于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一类。
分类
直肠类癌可以按照肿瘤大小或病理组织学来分类,不同类型的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不同。
按大小来分类
直径在1厘米以下的直肠类癌,90%~100%表现为良性,转移率不超过2%。
直径在1~2厘米之间者,30%~50%会发生转移。
直径>2厘米者,高达80%~100%会发生转移。
按病理组织学来分类
高分化内分泌肿瘤,即类癌。
高分化内分泌癌,即恶性类癌。
注:肿瘤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等病理类型,不同分化代表不同的恶性程度。高分化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对接近,恶性程度偏低,预后相对较好。
发病情况
近年来,随着大肠镜应用逐渐广泛,普查发现直肠类癌并不少见,占胃肠道肿瘤的17%~25%。
发病年龄高峰为41~70岁,平均年龄52岁,男性略多于女性。
多为单发,约80%小于1厘米。
其中恶性的发病率为8%~14.5%。
直肠类癌和直肠癌的区别是什么
直肠类癌和直肠癌具有以下区别:组织来源不相同,治疗的方式不相同,恶性度和预后不同。
1.直肠类癌来源于粘膜内的嗜银细胞,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而直肠癌来源上皮细胞。
2.发生了直肠类癌以后,可行手术治疗,一般不需要放疗和化疗;如果为直肠癌,需要行直肠癌根治术,有的患者还需要放疗和化疗。
3.直肠类癌具有潜在的恶性,生长缓慢,患者预后良好;而直肠癌的恶性度相对高,生长迅速,患者预后不佳。
发生了直肠类癌或直肠癌以后,需要及时完善全面的检查,能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然后可以进行相应的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