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细胞瘤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星形细胞发生病理变化转化为肿瘤
常表现为癫痫、头痛、呕吐、肢体无力等神经功能障碍
尚不明确,可能与电离辐射、遗传等多因素相关
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
定义
星形细胞瘤是神经上皮肿瘤中的一种,由发生病理变化的星形细胞组成,主要分为局限性星形细胞瘤与弥漫浸润性星形细胞瘤两大类。
是神经上皮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可占到其中的75%,占所有颅脑肿瘤的30%。
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但以大脑半球多见,其中发生于额叶及颞叶的肿瘤最为常见。
分型或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
按照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可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Ⅲ、Ⅳ级为高级别。
WHO I级:良性肿瘤,绝大多数可手术治愈,预后好,可长期生存。
WHO Ⅱ级:低度恶性肿瘤,有一定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一部分患者可手术可治愈,结合手术后辅助放化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WHO Ⅲ级:恶性程度较高,肿瘤增殖能力强,手术难以全切除,容易复发,手术后需辅助放化疗,整体预后不佳。
WHO Ⅳ级:恶性程度最高,肿瘤常常早期出现播散转移,手术效果差,术后放化疗等反应差,预后差。
根据部位和生长方式分型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约占10%~15%,主要见于30~40岁青壮年,男性多见,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
间变星形细胞瘤(WHO Ⅲ级)和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最常见于大脑半球,恶性程度相对较高,预后差。
局限性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WHO I级,最常见于儿童和青年人,可见于大脑半球、下丘脑、前视路、脑干、小脑和脊髓。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肿瘤,一般发生于儿童和青年,多位于大脑半球,尤其是颞叶浅表的囊性病变并累及脑膜瘤,少见于小脑、脊髓、视网膜。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WHO I级,起自侧脑室室管膜下层,多数患者在20岁以前发病。
发病情况
星形细胞瘤占神经上皮肿瘤75%,占颅脑肿瘤的30%。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发病年龄与肿瘤的类型及级别相关。
WHO I、WHO Ⅱ级肿瘤,多见于儿童及30~40岁左右青壮年。
WHO Ⅲ、WHO Ⅳ级,多见于35~70岁之间。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