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血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下呼吸道及肺部的血液经口腔咳出
最直观的表现是咳出肉眼可见的血液,量少时可仅是痰中带血
最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
多数咳血需要就诊,进行评估并查找原因
定义
咯血是指气管、支气管树及肺部的出血,经口腔咳出的过程。
咯血的范围包括从少量含有血丝的痰到大量出血,后者可造成气道阻塞、缺氧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从而可能引发威胁生命的后果。
咳出来自上呼吸道和/或上消化道的血液又称为假咯血,表现与咯血很相似,但是病因和发病机制完全不同,需要注意鉴别。
发生机制
支气管树内出血,或肺实质内出血进入到支气管树后,会刺激支气管的感受器,引起被动咳嗽。通过咳嗽反射,支气管中的血液经喉被咳出。
肺部的血供主要来自肺动脉或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循环血供是一种低压系统,主要供应肺实质,大多数咯血来源于肺动脉循环,通常不会危及生命。
相比之下,支气管动脉循环是一种来自体循环的相对高压系统,主要供应支气管树。虽然支气管动脉循环只占肺部总血供的2%,但在危及生命的咯血病例中,支气管动脉出血所致占90%。
类型
按照咯血的紧急程度,一般可以将咯血分为两类。
危及生命性咯血(大咯血)
危及生命性咯血是指来势凶猛、如不能及时发现和实施有效抢救,患者可以在几分钟内突然死亡的咯血,也常称之为大咯血。
以前常通过咯血量来评判是否是大咯血,具体标准是24小时咯血量>500ml或一次咯血量≥200ml,或窒息性咯血。
非危及生命性咯血
大多数咯血发作不会立即危及生命,称为非危及生命性咯血。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则表现为痰中带血丝,重则无痰而咳出肉眼可见血液。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