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癌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
早期大多数无症状,进展期少数患者可有血尿、腰痛和腹部包块等表现
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吸烟、肥胖等相关
早期肾癌首选手术治疗,晚期肾癌可选靶向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疗法
定义
肾细胞癌,简称肾癌,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为最常见的肾实质恶性肿瘤。
绝大多数肾癌发生于一侧肾,常为单个肿瘤,少数为多发;双侧先后或同时发病者仅见于极少数的散发性肾癌。
疾病类型
组织学分类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是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第四版肾脏肿瘤分类标准。
常见类型: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嫌色细胞癌、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细胞性肿瘤、集合管癌、髓质癌等。
少见类型: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相关性肾细胞癌、MiT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琥珀酸脱氢酶缺陷相关的肾细胞癌及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等。
透明细胞癌
透明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肾癌病理亚型,占肾癌的60%~85%。
多见于老年人,平均61岁,近年来有发病年轻化趋势。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约2∶1。
乳头状肾细胞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也称嗜色细胞癌,占肾癌的7%~14%。
60~70年龄段的老年人好发,尤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4∶1。
预后较透明性肾细胞癌好,较嫌色性肾细胞癌差。
根据组织病理学改变将其分为Ⅰ型和Ⅱ型两个亚型。研究显示,Ⅰ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生存期明显优于Ⅱ型患者。
嫌色细胞癌
嫌色细胞癌占肾癌的4%~10%。
平均发病年龄60岁,男女患病率大致相等。
与其他肾癌亚型相比,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细胞性肿瘤
以往也被称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
肿瘤由许多囊肿组成,囊壁含单个或簇状透明细胞,无膨胀性生长;形态与透明细胞癌(G1/2)不能区分,无坏死、脉管侵犯及肉瘤样分化。
一般需要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囊性变、广泛玻璃样变、出血以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相鉴别。
集合管癌
集合管癌是来源于集合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又称Bellini导管癌,极少见。
可见于任何年龄,总的发病年龄较轻,平均为34岁。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预后较透明性肾细胞癌差,多数首诊时已有转移。
肾髓质癌
肾髓质癌是来自肾髓质,与肾盏或肾乳头结构有关的恶性肿瘤。
发病年龄为11~40岁,以青年好发,男性为女性的2倍。
常与镰状细胞贫血伴发。病情进展快,预后差,发现肿瘤时,常已有转移。
遗传分型
依据是否具有家族遗传性特点,可以把肾癌分为遗传性肾癌和散发性肾癌。
对于发病年龄≤45岁,并且肾脏肿瘤病变表现为双侧、多灶性以及有肾癌家族史的患者,医生会推荐进行遗传学方面的基因检测。
散发性肾癌:肾癌大多数都是散发性肾癌,VHL基因异常是散发性肾癌最常见的基因异常。
遗传性肾癌:遗传性肾癌是指具有特定基因改变并具有家族聚集倾向的肾癌,占全部肾癌的2%~4%。
临床分类
根据肾癌的临床分期及进展情况等,可将肾癌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局限性肾癌
肿瘤局限于肾脏被膜内,包括TNM分期为T1~2N0M0期,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的肾癌。
多无症状,由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
局部进展性肾癌
肿瘤突破肾脏被膜,累及肾周脂肪或肾窦脂肪但仍局限于肾筋膜内,可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和(或)静脉瘤栓,无远处转移的肾癌,包括TNM分期为T1~2 N1 M0至T3 N0~1 M0期的肾癌,临床分期为Ⅲ期。
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疼痛及无痛性血尿等。
转移性肾癌
肿瘤侵透肾周筋膜(包括侵及邻近肿瘤的同侧肾上腺)或出现一个以上的区域淋巴结转移或伴有远处转移的肾细胞癌。
临床除表现为原发肿瘤症状外,还常伴有转移灶引起的症状。
发病情况
肾癌高发年龄为50~70岁,男女比例为3:2。
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癌症数据统计,2014年中国肾癌发病率为4.99/10万。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