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小叶原位癌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发生在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的肿瘤性病变
通常无特异性临床症状
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
多见于绝经前女性(40~50岁)
定义
乳腺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LCIS)是指肿瘤细胞局限在乳腺小叶内生长,局限在基底膜以内,没有长入并破坏周围正常组织。
以前认为,乳腺小叶原位癌属于原位癌的一种,但是根据最新的AJCC第八版病理分型,乳腺小叶原位癌被归为乳腺良性病变,但仍沿用此名称。
多数学者认为,乳腺小叶原位癌会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风险,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乳腺小叶原位癌本身就是癌前病变,因此,目前对其处理存在不一致,有观点认为定期复查、随访即可,但也有观点认为一经发现需要尽快治疗和密切随诊,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分型
乳腺小叶原位癌主要由两种细胞构成:
A型细胞:细胞较小,细胞核圆且染色质分布均匀,核仁不明显。
B型细胞:细胞稍大且大小不一,细胞核染色质分布不均,有小核仁。
按照细胞形态不同,乳腺小叶原位癌可分为以下类型。
经典型(实体型)
可见A、B两型结构,以A型为主。坏死罕见。
旺炽型(巨腺泡型)
可见A、B两型结构,以B型为主。可有中央坏死和钙化。
多形型
组织细胞学特征与经典型类似,肿瘤细胞形态多样。
其他类型
此外还有透明细胞型(肿瘤细胞胞质透明)、印戒细胞型(肿瘤细胞形状类似印戒)、坏死型(肿瘤内有坏死)等。
发病情况
据文献报道,乳腺小叶原位癌的发病率占全部乳腺癌的1.0%~3.8%。
发病率增高可能与肥胖和激素补充疗法等相关,也存在乳腺放射影像学检查和普查进一步普及、检出率明显提高的因素。
激素补充疗法旧称激素替代治疗,常见的激素补充疗法有:用含有雌孕激素的药物来缓解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的更年期症状,减少骨质疏松和骨折和心梗发生等。
性成熟后各阶段女性均可发生,但绝大多数为绝经前女性,以40~50岁女性更为常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