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纤维瘤病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罕见软组织肿瘤,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
易复发,但不会转移,恶性度较低
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患者等人群发病风险高
手术治疗和放化疗并重,部分患者还可观察等待
定义
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早在1832年由Farlances首次描述,1838年Mueller将其命名为硬纤维瘤病。目前,该病又称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韧带样肿瘤、肌肉腱膜纤维瘤病等。
这是一类起源于深部软组织的交界性肿瘤,特点是肌肉、肌腱和韧带中的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过度增生,相对罕见。临床上也将其视为低度恶性肿瘤。
交界性肿瘤,指恶性程度、组织形态介于良恶性之间的一类肿瘤,可同时具备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特点。
侵袭性纤维瘤病的特征是:可侵犯周围组织、局部易复发,但基本不会远处转移。
全身各处都可发生,常见于躯干和四肢。其症状主要取决于发病部位。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局部肿胀感,或相应的器官功能障碍如活动受限、麻木等。
分类
侵袭性纤维瘤病一般可按照发生部位和发病基因型分型,各型的症状和好发人群不尽相同。
按发生部位分类
侵袭性纤维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上下肢近端(即上臂和大腿)和腹部为其好发部位。根据发生部位分为腹外型(50%)、腹壁型(30%~40%)和腹内型(10%~20%)3种。
腹外型
可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但以青春期至40岁年龄段最为多见,老年人罕见,女性多见。
好发部位依次为肩和上臂、胸壁、背部、大腿、前臂和头颈部。
腹壁型
好发于育龄女性,常继发于生育以后。
多发生于分娩或剖宫产后数年内,患者年龄多在20~40岁间。
肿瘤多位于腹直肌鞘内,或切口瘢痕内,位置较浅,容易早期诊断及行根治性手术,复发率较低,绝经后部分患者可自行消退。
腹内型
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4~75岁,男性略多见。
好发于肠系膜、后腹膜及盆腔,呈类圆形肿块。
按发病基因型分类
根据是否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存在相关性,分为散发型和FAP相关型。
散发型
较多见,发病与FAP无关,但可能与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因突变相关。
FAP相关型
又称遗传型,在FAP患者中多见。FAP并发侵袭性纤维瘤病则称为Gardner综合征。肿瘤多为腹内型,多伴有腺瘤结肠息肉(APC)病基因突变。
发病情况
十分罕见,仅占软组织肿瘤的3%及全部恶性肿瘤的0.03%。
每100万人中,仅有2~4人患病;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800~1000倍。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其中10~40岁的青年和少年儿童较为多见。
在儿童中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青春期至40岁患者中,女性发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比一般为1:2);40岁以后男女发病比例基本持平。
多为单发,仅约5%为多发,儿童好发于四肢,成年好发于躯干。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