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梗阻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尿路内和尿路周围病变导致尿路阻塞
主要表现为疼痛、排尿困难、血尿、无尿
多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良性前列腺增生、先天发育异常等
采用药物、手术等方式尽快解除梗阻,治疗病因
定义
尿路梗阻是指尿路任何部位,包括肾小管、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管腔发生阻塞性病理改变,导致尿液不能顺畅排出的一大类疾病。
尿路梗阻可由各种尿路内和尿路周围病变所致,常见原因有泌尿系统结石肿瘤、良性前列腺增生、先天性发育异常等。长时间的严重梗阻,有可能导致梗阻近端尿路扩张积水和肾功能损害。
分类
根据临床诊治的需要,从梗阻部位、严重程度、病因、病程及性质等方面进行分类。
上尿路梗阻和下尿路梗阻
尿路梗阻按梗阻部位分为上尿路梗阻、下尿路梗阻。
上尿路梗阻是指肾、输尿管梗阻;下尿路梗阻指的是膀胱和尿道梗阻。
上尿路梗阻的主要症状为腰痛或腰部不适、发热等,部分患者可摸到腹部包块,常见于上尿路结石、输尿管肿瘤等。
下尿路梗阻的主要症状为尿急、尿频、夜尿、尿流变细、尿后滴沥及尿不尽等。常见于尿道狭窄、良性前列腺增生等。
长期的下尿路梗阻可引发上尿路梗阻,进一步引起肾功能损害。上尿路梗阻直接影响肾,导致肾积水与肾单位破坏。
完全性尿路梗阻和不完全性尿路梗阻
按梗阻的程度分为完全性梗阻和不完全性梗阻。
完全性尿路梗阻是尿液完全不能通过尿路,不完全性尿路梗阻是指梗阻的尿路仍能通过部分尿液。
完全性尿路梗阻发病急,症状明显,常引起严重后果,需急诊处理。而不完全性尿路梗阻会很缓慢地影响肾功能,出现的症状较晚,甚至可以症状不明显。
不完全性梗阻进行性发展时,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也可发展为完全性梗阻。
机械性尿路梗阻和动力性尿路梗阻
按梗阻的病因性质分为机械性尿路梗阻和动力性尿路梗阻两类。
机械性尿路梗阻是指尿路管腔被病变阻塞或压迫,如结石、肿瘤、狭窄等。
动力性尿路梗阻,多是神经或肌肉发育不良引起的功能紊乱,尿路管腔是通畅的,但丧失或减弱了收缩、舒张功能,影响尿液排出,如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急性尿路梗阻和慢性尿路梗阻
按病程分为急性尿路梗阻和慢性尿路梗阻。
急性尿路梗阻发生迅速,症状明显,确诊后立即解除,肾功能可很快恢复。
慢性尿路梗阻多为缓慢而逐渐加重的,症状不典型,常有感染表现,确诊时肾可能已经受损。
先天性尿路梗阻和后天获得性尿路梗阻
按梗阻的病因分为先天性尿路梗阻和后天获得性尿路梗阻。
先天性尿路梗阻由于胚胎发育异常造成的,后尿道瓣膜、输尿管膀胱和输尿管肾盂交界处的狭窄所导致。
后天获得性梗阻,可由尿路本身病变或尿路外压迫而引起,常见的原因有:尿路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尿路肿瘤、尿道狭窄、盆腔脏器肿瘤、泌尿系统结核等。
发病情况
大部分泌尿外科疾病的原发病或并发症都可表现为尿路梗阻,尿路梗阻的原因在年龄和性别上有一定差异。
20岁以前:男女发病率相似,而小儿以先天性畸形为多见。
20~60岁:男性常见原因是结石、肿瘤、结核或损伤,女性因生育、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肿瘤及妇科手术等因素,发病率较高。
60岁以上:男性因良性前列腺增生和泌尿系统肿瘤等原因,尿路梗阻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