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性出血(hemorrhage of intracranial tumor)又称脑肿瘤卒中或
脑瘤卒中,是指颅内肿瘤生长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作用,发生肿瘤出血并扩展至周围脑组织、蛛网膜下腔或硬膜下者,表现为脑内血肿和/或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和体征者。
肿瘤出血原因多与这些肿瘤本身的血管缺陷、血供丰富、供血动脉的动脉瘤样扩张、对周围血管的破坏、引流静脉被肿瘤细胞阻塞引起
出血性梗死和肿瘤治疗过程中损伤肿瘤血管有关。
可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迅速减退甚至失明、视野改变(双颞侧偏盲),
海绵窦综合征(海绵窦受压引起一侧动眼、外展和三叉神经第一支麻痹)、
意识障碍、丘脑下部损害表现(血压下降)、内分泌功能严重降低的表现和
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
在既往无相关表现或在原有肿瘤病史和头痛、癫痫、其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和颅高压表现的基础上,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偏瘫、癫痫、昏迷、
颈项强直、
脑膜刺激征或其他神经损害表现。
(1)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蝶鞍扩大、破坏,鞍上圆形略高或等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光滑,增强后周边强化。(2)MRI(磁共振成像) 出血在T
1、T
2呈高信号,
肿瘤部分呈等信号或低信号。
2.脑实质肿瘤卒中
(1)CT 肿瘤内出现高密度影,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伴有显著的瘤周水肿,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强化,转移瘤者可见多发病灶和高密度液平。
(2)MRI 多为高T1、高T2信号,可见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
对于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脑肿瘤患者,应注意与
脑动静脉畸形、
动脉瘤、高血压及
烟雾病等脑
出血性疾病相鉴别。在CT和磁共振影像应用以前,肿瘤性出血的诊断多靠外科手术或活检,随着CT和磁共振的广泛应用,确诊
颅内肿瘤出血已非难事。绝大多数肿瘤性出血经CT增强对比后即可确诊。影像学如发现肿瘤病灶,可以明确诊断。
特别是有
动眼神经麻痹和
蛛网膜下腔出血者需与脑动脉瘤破裂相鉴别,可行CTA(CT血管造影)或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
需与如下疾病相鉴别:
(1)
高血压性脑出血 多见于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中老年人,急骤起病,突发偏瘫、偏
深感觉障碍、
偏盲及失语,CT见壳核、丘脑、小脑和脑干等典型部位的高密度灶,边界清楚、周围水肿明显。
(2)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突发剧烈头痛和
脑膜刺激征,CT见出血以颅底脑池为主,CTA、DSA或MRA可明确动脉瘤及其部位。
(3)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 多有长期头痛、癫痫或“盗血”症状,CT见额、顶、枕叶等典型部位血肿周围有低密度影或钙化影;MRI可见血肿周围血管流空影和含铁血黄素沉着,CTA、DSA或MRA可明确。
(1)立即静脉输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
地塞米松,或
氢化可的松,并给予适量升压药及脱水药。
(2)原则上均应急诊手术,即使患者已失明仍应急诊手术处理。
(3)术中及术后继续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
(1)已有
脑疝者立即静脉推注甘露醇或脑室穿刺放液减压。
(2)尽快行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同时行肿瘤切除术。
(3)术后防治
脑水肿、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抗癫痫、止血等治疗。
及时手术者术后视力有望改善,但部分患者会遗留垂体功能低下,需长期使用激素。
患者预后取决于原发肿瘤类型和数目、术前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如是否
脑疝、是否有
癫痫持续状态)、救治时机和原发肿瘤是否能够控制等因素。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