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骨折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是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的骨折
受伤部位疼痛、肿胀、出血、活动障碍,可能伴有发热及骨折处畸形
可采取急救、药物、手术等进行治疗
多数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创伤严重、继发感染、出现并发症时预后较差
定义
开放性骨折是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的情况。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伤情多复杂多变,组织损伤严重、创口污染,易引起骨和软组织坏死感染,严重时还会导致肢体残疾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骨盆骨折引起的膀胱、尿道或直肠破裂,也属于开放性骨折。
与开放性骨折相对应的另外一个概念是“闭合性骨折”,是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继发感染的可能性低于开放性骨折。
分类/分型
开放性骨折Gustilo-Anderson 分型
Gustilo-Anderson分型系统是目前最常用的分型方式,根据损伤的创面面积、软组织损伤程度和骨折类型分为3型,可很好地区分开放性骨折的严重性,被广泛用于开放性骨折的评估。
I型
皮肤创口长度小于1cm;
创口清洁,骨折端自皮肤内穿出,为比较干净的穿刺伤;
软组织损伤轻微,无碾挫伤;
骨折较简单,为横断或短斜形,骨折处无粉碎。
Ⅱ型
皮肤创口长度在1~10cm;
软组织损伤较广,但无撕裂,也无组织瓣形成;
软组织有轻、中度碾挫伤;
伤口中度污染,有中等程度的粉碎性骨折。
Ⅲ型
广泛损伤(包括皮肤、肌肉、血管、神经)及组织瓣形成,有严重感染。又细分为3型。
ⅢA:骨折处有适当的软组织覆盖,或骨膜可覆盖骨质;
ⅢB: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和缺损,伴有骨外露;
ⅢC:伴有重要血管损伤和骨外露。
发病情况
成年人中每100万人约有307人出现开放性骨折。机动车事故是最常见的原因,约占34.1%。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