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原细胞瘤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是睾丸癌中的主要类型,但也可发生于胸部、腹腔、头部等其他部位
多表现为一侧睾丸结节或无痛性肿胀等
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手术、放疗等
有睾丸癌家族史、睾丸发育异常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高
定义
精原细胞瘤(seminoma)是指起源于睾丸原始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为睾丸常见的肿瘤,也是睾丸癌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
精原细胞瘤大多发生于睾丸,也可发生于纵隔、腹膜后、骶尾区、松果体等部位。
纵隔是精原细胞瘤最常见的性腺外部位之一,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占纵隔肿瘤的1%~4%。
纵隔位于人体胸腔,是胸骨、胸椎、两侧纵隔胸膜和膈肌之间围成的间隙,内有心脏、食管、气管、大血管等器官。
睾丸癌中,生殖细胞肿瘤占95%,其中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生殖细胞瘤占比相当。
精原细胞瘤更多表现为局部病变,生长相对缓慢,自然病程较长,对放化疗敏感,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发生转移者预后较差。
本文主要围绕睾丸精原细胞瘤和纵隔精原细胞瘤进行阐述。
分型
除了按照发生部位分为睾丸精原细胞瘤和纵隔精原细胞瘤等,按照组织学类型,精原细胞瘤可分为以下3个亚型。不同分型的恶性度、治疗和预后均有差异。
典型精原细胞瘤
约占80%,生长较慢,经过治疗后预后较好。
未分化精原细胞瘤
约占10%,恶性程度较高,预后比典型精原细胞瘤差。
精母细胞精原细胞瘤
约占10%,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
发病情况
精原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中青年男性的肿瘤,高发年龄为31~40岁。
我国精原细胞瘤发病率为1/10万,在所有男性恶性肿瘤中占比2%~3%,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占比3%~9%。
纵隔精原细胞瘤通常发生在20~40岁的男性人群,发病率低,较罕见。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表明:
1994~1998年间,美国男性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总发病率比1973~1978年间升高了44%,从3.35/10万人升高至4.84/10万人。
精原细胞瘤的发病率升高了62%,而非精原细胞生殖细胞瘤升高了24%。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