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肿瘤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来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的占位性病变
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进展期有腹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及黏液血便
发病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饮食习惯及结肠相关疾病有关
根据临床分期和分级,选择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定义
结肠肿瘤是指结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上皮来源的原发性肿瘤,有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又叫结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分型或分类
结肠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腺瘤性息肉、非腺瘤性息肉​及少见的脂肪瘤等,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癌变倾向,最好内镜下切除并完善组织病理活检,明确具体病理类型。
结肠恶性肿瘤按照形态、组织类型、解剖部位和分子特征等有如下分型:
根据大体形态分类
早期结肠​癌
癌细胞穿透结肠黏膜肌浸润至黏膜下,但未累及固有肌层,为早期结肠癌。
从形态上分为扁平病变和有蒂病变。
进展期结肠癌
隆起型:结直肠肿瘤向肠内突出,有明确的结节、息肉或花椰菜样隆起,预后较好。
溃疡型:最常见,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周围浸润,中央形成较深的溃疡。此型分化程度较低,转移较早。
浸润型:肿瘤沿肠壁浸润,局部肠壁增厚,表面黏膜皱襞增粗、不规则或消失变平,易引起肠腔狭窄和肠梗阻。此型分化程度低,转移早,预后差。
根据组织学分型
主要针对结肠癌。
腺癌
最常见组织学类型,癌细胞主要是柱状细胞、黏液分泌细胞和未分化细胞。分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等。
管状腺癌: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腺癌
乳头状腺癌:根据癌细胞的排列和形状来命名的,乳头中央有少量血管间质,乳头状腺癌的细胞结构是不一样的。
黏液腺癌:由分泌黏液的癌细胞组成的,恶性程度较高。
印戒细胞癌:由弥漫性的印戒细胞组成,印戒细胞核染色较深,呈环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未分化癌
癌细胞弥漫呈片或团状,不形成腺管状结构,细胞排列无规律,癌细胞较小,形态较一致,预后差。
结肠癌具有一个肿瘤中可出现2种或2种以上的组织类型,且分化程度并非完全一致的组织学特征。
根据解剖部位分类
左半结肠癌
横结肠远端1/3、降结肠、乙状结肠、脾曲;左半结肠肠腔较右半结肠肠腔窄,左半结肠癌更容易引起完全或部分性肠梗阻。肠阻塞导致大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便血、腹泻、腹痛、腹部痉挛、腹胀等。带有新鲜出血的大便表明肿瘤位于左半结肠末端。病期的确诊常早于右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癌
横结肠近端2/3、盲肠、升结肠、肝曲;右半结肠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疲劳、腹痛。右半结肠因肠腔宽大,肿瘤生长至一定体积才会出现腹部症状,所以肿瘤确诊时分期较晚。
根据分子分型
结直肠癌分子分型主要分为4型。
CMS1-MSI免疫型(14%):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微卫星不稳定状态、CpG岛甲基化、BRAF突变率高,复发后生存短。
CMS2-经典型(37%):较高体细胞拷贝数变化、WNT及MYC通路激活常见。
CMS3-代谢型(13%):显著的代谢失调,KRAS突变频率较高。
CMS4-间质型(23%):较高体细胞拷贝数变化,常有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基因的上调、血管生成、TGF-β信号通路及间质重建通路的激活。
发病情况
结肠息肉
我国结肠息肉发病率暂时没有确切的数值,但临床肠镜检查中发现,结肠息肉发病率约为10%,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30岁以上结直肠息肉发病人数逐渐增多,60~80岁人群发病率最高。
结肠癌
近年来中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到2020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增长126%,年均增长9.5%。我国结肠癌发病有以下特点:
45~59岁高发。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结肠癌比例低于直肠癌,但在逐年增加。
腺癌比例高,初诊为晚期的患者比例高。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